南京哪个职业技术学校比较好?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德合作办学40年

时间:2024-03-11 08:52:08/人气:310 ℃

2022年,学校在各项大赛中勇夺23金

校企签署“双元制”合作办学协

双元制专业教材编写工作

博世、西门子订单式培养签字仪式

博西华班学生在企业培训中心学习

学校全景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迎来了中国职业教育里程碑上第一个与德国合作的“双元制”项目——“中德职教合作南京项目”40周年华诞。

40年来,一代代南京高职校人在中德双元合作背景下,不断“复制—模仿—改造—创新”形成了“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的中国式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内同类职业院校实施“双元制”提供了“南京方案”。

学习实践 探索“双元制”落地内化

“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的奥秘在于为德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推动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全球经济强国的地位。

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新路,1982年3月,国务院批准外交部、教育部的报告,拟同意“国家建工总局和南京市教育局将南京市一所中学作为建筑职业学校”。同年9月,南京市教育局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同签署“中德职业教育南京项目”合作协议,南京市挹江门中学在兴办职业教育的大潮中更名为“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前身),这也标志着全国第一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南京项目”正式落户南京。

1983年6月,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南京建筑职业教育中心“一级学校”提前在全市招生;1987年又开办了以培养技术员为目标的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二级学校”面向全省招生。

“双元制”的特点是重实践、重技能、企校紧密结合,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且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南京项目”引进初期,学校面临无专业师资、无实验设备、无办学资金等实际问题,项目如何推进?

“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当时,学校引进了40多名有理论、懂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六级工以上的老师傅充实教师队伍,先后派遣48名教师赴德国培训。学校组织翻译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和3个专业5个工种的全部教学大纲、部分理论教材和实习指导教材,以此为模板,结合国内实际,编写教学大纲。同时,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训基地。”该校一名老教师说,经过10多年的探索,“双元制”在南京逐步落地。

据介绍,这期间,学校引进五年制技术员培训模式,培养出了第一批“德国模式”技术员学生;在市教育局和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硬件设备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并在全国率先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的实训车间;学校与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合作向全国推广辐射经验,培训了1000余名职教师资和行业专门人才。

此后,学校探索实践“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步伐始终未停。为了扩大办学规模,2000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将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南京市建筑工程学校两校合并,异地新建,成立南京职业教育中心校,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创新 破解“双元制”本土密码

在早期“双元制”实践中,学校主要是原版“复制”德国模式,然后根据学校实际进行“转换”,但在推行本土化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当时尚未形成校企共育人才的良好环境,多数企业无法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另外,教学过程也难以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不了解企业需求,做不到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加上学校的实训室及设备数量不能完全满足训练要求,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不能胜任双元制模式教学,因此‘本土化’的过程并不顺利。”该校相关负责人说,为此,学校解析“双元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本质,形成“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理念,在实践中逐一破解教学问题。

A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

学校利用中德合作优势加强与德资或中德合资企业合作,把建筑类专业的双元制经验迁移到暖通等专业,如与德国威能公司的合作。学校还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合作举办两届“中德职业教育经济接触论坛”,邀请130多家德国企业到校与中方对口洽谈。中国企业由此看到学校双元制培养优势,感受到参与培养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从主动提供实习岗位、教学资料、兼职教师入手逐步融入培养过程,最终形成了“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学校撰写的成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政府给予政策、经费、信息等支持,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牵头相关企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审核人才培养定位、规划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中心即在同一人才培养框架下,校企分别制定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共享资源,共组团队,不仅培养岗位人、职业人,更培养社会人、文化人。”学校相关负责人解释。

B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论实践并重

2002年学校全面实行学习领域模式,根据中国岗位需求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每个领域有学习目标、内容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时间。针对中国企业参与实践训练不足开发了递进式实训课程。学生需参加德国工商行会考试(AHK)、基金会认证或职业技能鉴定等职业资格考核。学校还注重德育,把职业教育从注重技能教育推向注重价值教育的轨道。2021年学校撰写的成果《一核引领、三方联动、多元发展——职业学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南京高职校与德资企业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的“博西华”订单班为例,校企双方结合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比例权重等内容上进行协商,确定以1:1的时间配比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比重为3:7。同时为每个博西华班配备两名接受过德国专门培训的教师担任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配备有企业实践和德国培训背景的工程师担任校外实训教学,采用“技能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授课,两个月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基础实验学习,两个月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实施“校(理论)—企(实践)—校(理论)—企(实践)”的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并引入德国工商行会AHK证书考试。整个培养过程,紧凑合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让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让培养对象接受原版的“双元”培训,提前进入岗位角色。

C“混编”教学、能力互补,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南京高职校借鉴德国同时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做法,按照“科学规划、分类建设、阶梯发展、团队共进”的师资建设思路,组建中德“双元制”师资培训中心,率先提出“双师素质 双师结构”的建设原则,既注重培养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更把着眼点放在团队的双师结构上。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组“混编”教学团队,互补能力短板,合作完成教学,形成了系级领导班子是“总经理”,专业带头人是“总工”,骨干教师是“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是“能工巧匠”,行业企业教师是“监理”的教学团队,弥补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企业人员教学能力短板,提供了适应“双元制”教学的师资。

如建筑施工专业新教师需以学生身份独立完成所有项目,然后到企业实践。兼职教师上岗前要参加编制授课计划、教学设计等教学能力培训。2018年学校撰写的成果《职业学校“团队定制型”教师校本研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D企业供技术、学校供场地,建跨企业公共培训中心

学校按照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造、高效率使用原则,与南京地铁、中兴、京东等知名企业共建共用校内产学研训赛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2021年学校撰写的成果《智慧、融合、双创:产教融合型现代化实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实训室、教学工场均规划了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工具材料、企业产品及文化展示和教学资料区等开放式“五区”。模拟实训中心提供了仿真工作环境。建筑综合实训中心获发明等4项国家级专利。学校通过自身影响力和政府行业力量牵头多家企业共同建设校内Switch-Asia建筑节能培训项目江苏中心等“跨企业公共培训中心”,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教师和场地,供多家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学习。学校能获取最新技术标准与企业需求信息。这种模式实现了优势教育资源作用最大化,形成多赢局面。

成效推广 本土“双元制”成全国示范

四十年来,南京高职校人在“双元制”模式下,办学成果显著。

“重实践、重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自2009年以来,学生在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金牌288枚,奖牌总数616枚,技能之星闪耀赛场。博西华项目16年来走出400多名优秀的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与管理中坚,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重企业、重能力” ,校企合作不断创新。由传统到创新,学校专业学院建设已逐渐成熟,先后与南京地铁集团、中兴信雅达、雨发建设集团、华测集团等签约成立专业学院,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再次跃升。

“两室两场一中心”,实训基地不断完善。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工场、企业现场、公共实训中心等组成的“大实训基地”格局拉近了理论与实践、校内实训与企业生产的距离,助力学生技术技能学习,在专业上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完美对接。

“搭建互利双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国际交流不断深入。四十年来,学校与德国歌德学院、弗缇斯学院,法国科尔比谢学校,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管理学院,韩国蔚山大学,美国文森斯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为学生多元化成长搭建立交桥。

四十年来,南京高职校将辐射“双元制”职教理念为己任,由“问道者”转变为“传道者”。在江苏省教育厅、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的指导下,学校牵头成立了江苏省职高建筑专业教研组,成立“双元制”项目对外咨询委员会,面向全国开展“双元制”的理念推广工作。学校以优势资源共享,服务西部地区为原则,成功将学校中德合作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向西部地区辐射,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施泰德说,“南京项目”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起步,伴随着中德经贸合作的推进而发展,伴随着中德友谊的深化而进步,为其他职业院校学习实践符合中国学校实际的“双元制”提供了典型范例,为培养建设行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其人生价值做出了突出成绩,“南京项目”硕果累累。

校长杨正民说,*********总书记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未来,学校将在四十年中德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发挥辐射作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共研标准、共设课程、共建资源、共培学生,不断提升学校的集约化办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在第十四期中德合作协议框架内,学校将不断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争成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说:“有了四十年坚实的基础,我们对‘南京项目’的未来充满信心。本着‘质量、开放、融合’的价值追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新发展格局,壮大新发展动能,续写合作新故事,谱写发展新篇章。”

来源:《南京日报》

文:陈育中 刘珺;图:南京高职校

推荐

  • 1冬季用车常见的误区365
  • 2怎样养猫呢204
  • 3史上第一只狗是怎样来的?358
  • 4白带多月经推迟半个月是什么原因488
  • 5关于落魄的签名227
  • 6女人吃鸭肉有什么好处347
  • 7大蓟的种植方法273
  • 8风雪路上心情随笔115
  • 9济南春日游最好去处 济南这个值得奔赴的世外桃源273
  • 10miui13发布 小米13系列发布会重新定档113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