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朱先生说了什么经典的话?他是白鹿原里的朱先生

时间:2024-03-24 04:42:10/人气:448 ℃

他是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里的朱先生,他是关中大地乡民口里的活神仙,他在临死前刻的一块砖,让掘墓者傻了眼。他就是关中学派的最后一个传人———牛兆濂。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清末民初名满三秦的理学家和关学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因其故居和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田灞水河川地带,故取号蓝川,被尊为“关中大儒”和“横渠以后关中一人”,也是关中民间广泛传诵的“牛才子”。

右二为牛兆濂先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牛兆濂出生于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他出生时充满了传奇色彩,据当地的乡民说,牛兆濂在出生时,他的父亲牛文博做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梦,在梦里梦见了宋代的理学家周敦颐,并在梦中和周敦颐交谈了一番,梦醒后不久,他便给儿子取名“兆濂”,字“梦周”。牛文博在幼时因家中财力有限读了几年私塾,便辍学经商了,所以,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读书梦,因此对刚刚出生的儿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牛兆濂努力学习考取功名。牛兆濂小时候便显示出过人的读书能力,熟读儒家经典,广泛涉猎兵、农、钱、谷、水利、算术,在乡里是出名了的“神童”。1888年,牛兆濂中举后,原本打算第二年赴京赶考,却突遭父亡母亡的变故,需丁忧在家。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放弃功名,居家尽孝。按照清朝例制,士子中举后连续三次不赴京应试要被革除举人之名。当时陕西巡抚端方爱惜其才便以孝廉奏请,上书为他求情,清庭不但免予削名,而且破例嘉奖牛兆濂的孝行,赏加“内阁中书”之衔。不过,他仍上书坚辞不就,并于1890年出任白水彭衙书院山长,沉潜经史,教书育人。

牛兆濂先生

他奉行“学为好人”之道

1900年,陕西关中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干旱大饥荒,牛兆濂作为关学弟子,他注重格物致知、经世致用,不慕荣利,以耿介廉洁自守,具冰雪之操,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当他看到家乡蓝田灾民遍地,赈灾救济事宜无人操持之时,他不辞辛劳主动站出来主持蓝田全县的赈恤救济事务,做事极为清正。他的儿子想在赈济局里谋个差事,获得一点微薄薪水养家,也被牛兆濂断然拒绝,并以安贫乐道责其子晓以大义。当时由于大旱,乡民们收成甚微,他积极联合士子们呼吁社会急起相救,并得到了江南义赈会的丰厚捐赠,保全了关中地区众多百姓生命。他后因厌恶官场应酬辞职,讲学于芸阁学社。

1907年秋,牛兆濂被陕西巡抚推选为咨议局议员,后又被选为常驻议员。当时的关中大地抽******种******者甚多,他只身前往烟害最重的西府地区密查,不徇私情,严查彻禁罂粟的时候,有力地推进了该地区的禁烟,从源头上遏制******之害。这一经历在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里有所体现。

干旱的土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独闯军营为民化干戈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新政府屡次相召,争取牛兆濂参加革命共商大事。但那时他还对革命缺乏认识,认为自己与大清君臣之分早定,革命的出现导致了“三纲五常之废弛,乃旷古之奇变也”,难以接受改朝换代的现实,他每次都以身体欠佳而谢绝。当陕西响应辛亥革命时,河南、甘肃两省还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1912年,清政府为了打压革命,收复失地陕西,派出陕甘总督升允从甘肃紧急抽调装备精良的边防军回援,一路攻至咸阳城下,西安危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派部下郭希仁、刘守中请牛兆濂与兴平张仁斋前往西府劝升允罢兵,牛兆濂为免除生灵涂炭慨然允诺,当即星夜兼程,赶往礼泉附近的升允驻地,“为衣裳之会,即日罢兵息战”,他陈说利害,使升允即日罢兵息战,此事成为牛兆濂一生中之美谈。其实当时牛兆濂前去劝升允退兵是充满危险的,陕西革命军曾多次派遣升允旧部前去和谈止战,但前去的人却反遭升允杀害可以说牛兆濂前去当说客是件凶多吉少的事,但他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劝说,因为他为关中的战事祸乱感到忧心忡忡,怀着强烈的民本意识,以救世济民为己任。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变化,再加上牛兆濂的巧妙劝说,升允果然撤军而去,西安城避免了一场兵祸。

他的故事充满神话传奇

据说牛兆濂的女儿在夏收忙完后回娘家看望父母,晚上上茅房时听见其父在院中自言自语到:”天河南北,夏凉割麦,大灌小,能吃饱,秋后家家户户,能把豆儿炒,豆儿要成了!说完后回到房中。其女回到夫家中,让便告诉了公公,让将家中所的有土地全种豆子。结果等到秋收时豆子真的丰收。牛兆濂的亲家非常高兴,拿着收获的豆子亲自登门答谢,牛兆濂一茫然不知何故,当得知原由后,牛兆濂非常生气,大发脾气,从此再也不许女儿女婿上门了。

传说在他死后,有人认为他的坟墓里堆满了奇珍异宝和古玩字画,便怂恿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前去将他的坟墓挖开,结果墓道里的砖都是未烧制的土胚砖,其他什么都没有,仔细寻找后才发现一块青砖,当在场所有人看到青砖上的字时,都哑口无言,羞愧难当。据说,那块青砖上当时写的是“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

今天,斯人虽已远去,但关学的精神仍在,文人的风骨犹存!一代大儒,民族脊梁,蓝川先生千古!在文章的最后,借用张载先生的一句话来缅怀那些历史上铮铮风骨充满家国情怀的文人志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

推荐

  • 1简单古诗手抄报的版面162
  • 2金工专业实习报告290
  • 3给高三党管理时间的最有效方法310
  • 4戒烟的好方法有哪些_教你如何戒掉烟瘾418
  • 5关于春节的好词好句摘抄127
  • 6冬季如何轻松钓大鱼的技巧210
  • 7大儿童睡前故事阅读320
  • 8经典语录短语励志348
  • 9旋律作曲技巧,音乐中所有作曲与即兴的根本一音程385
  • 10滨州各县公交什么时候恢复正常?今日起滨州多地公交恢复运营160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