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起风了:广东工业大学,团结

时间:2024-03-23 21:43:38/人气:415 ℃

广东工业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广工”,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211工程”、首批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粤港澳高校联盟、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主要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最早追溯到1942年的广州高等工业学校。1958年以其为基础成立广州工学院;1962年发展为广东工学院;1970年学校整体迁往韶关南华寺办学,改称广东矿冶学院,部分院系专业划入华南工学院;1982年迁回广州并复名广东工学院;1995年广东工学院与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组建为广东工业大学。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番禺、沙河、揭阳等多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5300余亩;设有25个学院、2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2个研究院,开设85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8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点35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点25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点9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7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有全日制学生近50000人,教职工4000多人

前身溯源

广东水利电力学院

广州工学院旧校徽

1952年,广州高工、北江高农、兴宁高工、海南农校、广西第六工校合并组建广州水利土木工程学校。

1953年,更名为珠江水利学校。

1954年,并入武汉长江水利学校。

1955年,更名为广东省广州水利学校。

1959年1月,广东电力学校、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广州水利学校、广东省电业局广州中心试验所合并组建广东水利电力学院。

中南科学技术学院

郭沫若亲笔题写中南科技学院校名

1954年,创办广州市基建交通班。

1957年,更名为广州市技术学校。

1958年,广州业余工学院并入,更名广州高等工业学校;10月23日,升格为广州工学院,开始本科招生,此为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源头。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组织战线杰出领导者曾志担任广州工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

1961年6月,湖北科技大学、广东科技学院、广州工学院合并组建中南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工学院

1962年9月,广东水利电力学院、中南科学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学院 。

1970年10月,广东工学院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易名为广东矿冶学院,将原有的汽车、发配电、农田水利、工民建等专业划拨给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再重新创办了合金、稀有金属冶炼等专业。同时,整体迁往韶关曲江南华寺办学。

1982年6月,经多方努力,广东矿冶学院迁回广州办学,原址复校,并复名广东工学院。但文化大革命期间校园大量校舍和土地遭受到破坏和占用,校园更被文革期间建成的环市东路分隔成南北两个校园 。

广东工学院校门(现东风路校区)

5号楼(曾为广东高校最高教学楼)

1956年,创办广东省机械学校。

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学校停办。

1978年12月,学校复办,在原广东省机械学校基础上建立广东机械学院。

华南建设学院东院校门

1956年,创办广东省城市建设局干部培训班。

1957年,更名广东省土木工程学校。

1958年8月,升格为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63年秋,学校停办。

1965年9月,复办为广东省土木工程专科学校。

1968年,学校再次停办。

1973年,更名为广东省工程建筑学校。

1985年9月,更名为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91年7月,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改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

合并重组

1995年6月,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

大学城校区校门

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权。

1999年,入选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4年,学校整体进驻广州大学城。

2009年,进入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行列。

2013年,通过广东省“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检查验收。

2014年,成为“世界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成员 。

大学城校区图集

2015年,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2016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同年,成为首批粤港澳高校联盟入盟高校。

2017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成为“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成员。

2018年,进入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高校。

2020年10月,被认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21年,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成立 。

2022年,获评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9月16日,广东工业大学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鲲鹏&昇腾开发者创享社” 。

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2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2个研究院,开设8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揭阳校区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400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85人,硕士生导师2483人,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8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个,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1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1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85人,省部级以上人才312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9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6个、省教学名师19人。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省级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岭南灰塑名师工作室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7种,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已进入0.67‰。

教学建设

大学城校区二饭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等专业认证/评估通过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名牌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5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42门,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2个、省级产业学院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7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1个 。

2021-2022学年,学校共有国家、省、校各级实践教学基地275个,提供超24000个实习岗位 。

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学院获评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021)、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2020)、省级产业学院(2019),广东工业大学印制电子电路联合学院获评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2022)、省级产业学院(2019),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获评省级产业学院(2019),广东工业大学民航飞机智能维保技术现代产业学院获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

学生成绩

2013-2022年,学校连续五届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特等奖4项;2012-2023年,学校连续六届夺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捧得四届“优胜杯”;第八届“互联网 ”全国总决赛获2金7银3铜,创历史新高,金奖数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省属高校第一)。全国电子设计大赛、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均获一等奖。学校男子篮球队获第24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一级联赛全国总决赛亚军,连续三年获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足球队获2018-2019CUFA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校园组总冠军;学生在声乐、器乐和舞蹈集体项目上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及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艺术品牌金奖等50余项 。

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篮球场

社会评价

2022年,学校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401—500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排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49—65名 。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70余个,广东省重点智库等省级人文社科平台2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6个,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4月,2015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9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获中国专利银奖2项、优秀奖7项,2021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到校科研经费连续多年突破1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四年突破160项。2021年,首获创新群体项目(全国仅42项,全省仅3项),2022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项。

学术资源

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截至2022年6月,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有大学城、龙洞、东风路、番禺、揭阳五个校区图书馆,在用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设有阅览、自修及休闲座位共7000多个,周开放时间105小时,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空间。截止到2021年12月底,各类纸质文献441.85万册,电子图书245.84万册,文献数据库102个,拥有电子博硕士论文1557.72万篇,电子期刊5.58万种,开通了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建立了随书光盘服务系统 。

截至2022年6月,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通过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高等学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广东省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广东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广州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图书馆等共享服务系统等单位,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协作和学术交流活动 。

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工业工程》杂志(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属于工业工程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内容涵盖:系统决策,生产制造,物流运输,设施规划,质量分析,故障诊断,人因工程,运筹优化,系统仿真,虚拟现实等。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自然科学卷),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加入《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工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该刊的特色栏目是“可拓论坛”,并不定期开设“本刊特稿”专栏,刊登不同学科方向的特约稿件、前沿综述;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数据库(INSPE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Irichsweb)、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网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工程技术电子信息网、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 、台湾地区《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收录。

《社会工作与管理》是社会工作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管理,聚焦广泛的社会问题、政策及其相关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武汉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

广东工业大学学术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4月,学校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惠州广工大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2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牵头推动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落地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先后与中国国(境)外16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巴人工智能卓越中心;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个,开办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动化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国际班5个。

大学城校区综合楼

学校标识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徽志设计理念:校徽设计以虚实共存的艺术手法,运用五个相同单元的人字形图案,以创办一流品牌学府为核心目标,象征学校以人为本、凝聚各方力量,手拉手构筑安全、宜人、和谐的育人环境,同时寓意广工学子展翅高飞报效国家和人民的远大理想,图形与寓意巧妙结合体现学府人文气息 。

徽志设计元素:人字形图案围合的虚形恰好构成广州的市花——英雄花(红棉花),体现广东工业大学位于南中国四季如春,素有花城美誉的地理人文环境,同时象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自由、民主的名牌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特征 。

徽志设计特色:校徽中心图形以书籍和矩形知识模块为平台表现“工”字的虚形,用广东工业大学的英文缩写“GDUT”构成图形化的“业”字,突显“工业”大学的办学性质及工业信息技术的依托背景,中心图形象征学府培养健康快乐、学识渊博的学子犹如破土而出的人才之“苗”,茁壮成长,成就栋梁之材梦想的过程 。

徽志目标定位:繁体形式的广东工业大学汉字与简体英文全称以“工业”为核心图形,呈现出有序自由活泼的犹如花蕊的触角,寓意集古今中外文化之精粹,融学府办学理念之智慧,体现学府中西合璧的开放思想和创新精神 。

徽志色彩设计: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传达喜庆、吉祥、活力的色彩识别理论(天时) 英雄花的地域特点(地利) 广工人的热情、友善、进取、创新(人和)。

徽章为题有学校中文名称的长方形证章。学生所用徽章为白底红字;教职工所用徽章为红底白字 。

徽章(学生用)

徽章(教职工用)

校徽

学校校旗为红色(基准色值:C15、M100、Y90、K10)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校标和白色、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 。

校旗

精神文化

团结、勤奋、求是、创新

释义: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广东工业大学师生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学校改革发展凝聚力量。勤奋,体现广东工业大学师生学习和工作的精神状态,是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追求卓越、追求进步的精神品质。求是,是坚持实事求是,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创新,是事业的灵魂,是突破、是超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和超越。

每年11月第二个星期六

校歌

校歌是《逐梦》,由广工集体创作歌词,词作家陈道斌执笔,作曲家王喆作曲。

风起岭之南,

潮涌珠江旁。

悠远钟声响,

初心意气昂。

金声振,薪火传,

工大学府育中梁。

阳光下,春风里,

弦歌不辍满庭芳。

风起岭之南,

潮涌珠江旁。

逐梦号角响,

使命肩上扛。

立大志,勇担当,

工大学子美名扬。

求卓越,步步高,

扎根南粤铸辉煌。

团结勤奋,

携手齐聚力量。

强国有我,韶华不负,

我们逐梦为理想。

求是创新,

写下最美华章。

强国有我,韶华不负,

我们逐梦向远方

自奥格

推荐

  • 1休学典礼校长讲话稿272
  • 22020年三八妇女节爱岗事迹报告221
  • 3初一友善的作文482
  • 4农村年轻人如何创业440
  • 5青春励志美文摘抄408
  • 6被水蛭144
  • 7答题时勿在自考试卷上写无关内容433
  • 8给病人的慰问信范文参考411
  • 9物质分为什么和什么?什么是物质321
  • 10米粉卡有用过的吗?米粉卡封神这个用户一天用100g441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