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全部习俗,传统习俗话过年

时间:2024-01-15 00:42:49/人气:242 ℃

小年祭灶 送神接福

老重庆的春节,自立冬开始筹备,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各家各户纷纷腌制腊肉、香肠,磨汤圆面,一年再穷,过年也不愿马虎。

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爷起,就算是“过小年”,进入送旧迎新的阶段了。祭灶习俗由来已久,《抱朴子》《战国策》上都有记载。对灶王爷的级别称呼也不断变化,由灶王到灶君,甚至称作皇帝。晚唐罗隐有送灶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已成为风气,人们把灶王爷看作是玉皇大帝派来常驻家中的巡视员,希望他此日上天汇报时,多多美言。

灶王爷的像,各纸店和香蜡铺均有售,木刻套彩色,印制甚为粗劣,但颇为传神。去买灶王爷像,不能说“买”,要说“请”,以示尊敬。同时还要预购用金黄色和银白色锡纸叠成的元宝,外加黄表纸,届时要用。供品方面,大户人家多为干果,如荔枝干、桂圆干、花生、板栗、红枣等等,分装八碟,陈列桌上。小户人家的供品则比较随意,有供花生、瓜子的,也有供酒菜的,上供后自行食用。其中红糖不可少,请灶王爷吃糖,当然是糊他的嘴,多讲好话。

灶王爷照例供在厨房炉灶旁边,把画像贴到墙上,在下面架起一块小木板当作桌子,以便放香炉、烛台和供品。大户人家在祭灶这一天,则要在院内立起“天地桌”,即将一张大方桌放在正房的廊檐下,陈设香炉、烛台等,并用木头牌位或长方形红纸,写上神祇名字,供在中央,每日早晚焚香礼拜。从除夕迎神起,正式致祭,到新年正月十五过了灯节,方才撤去。灶王爷的两旁可贴对联,最常见的一幅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的时间为夜里,一家人整整齐齐站在灶王画像前,焚香礼拜之后,就把神像从墙上揭下来,和金银元宝、黄表纸等一起焚化,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禀报善恶。到除夕接神时,又把新请来的灶王爷像再贴到墙上,依旧焚香礼拜,才算神归旧位。

乡下条件差,不太讲究,有的人家在祭灶时,将画像与草鞋一道焚烧,据说是将草鞋当成船只,给灶王爷提供交通工具。

祭灶的时候,全城爆竹之声盈耳,非常热闹。据老人讲,是夜小孩子满街跑,因为从此日起可以不断地燃放鞭炮,而大人们在忙着买年货、做年菜,给小孩子准备新衣鞋帽等等。祭灶距离春节仅有一周,街坊邻居轮流请吃年饭,过年的气氛愈浓了。

喜贴春联 团年守岁

除夕是最热闹的一天。

此日贴春联是应景的老例,源远流长。大户人家要派车派轿,请有功名、有学问的先生上门,现场制作。所请老夫子学识渊博,针对主人家的历史和现状,挖空心思想出联语,然后到炭火烘炉上暖手,方才一挥而就。小户人家无人能写,或者图省事,就到街头对联摊子上买一副春联来贴。摆对联摊子的,以落魄文人为多,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他们用一张方桌摆设纸笔墨砚,把用红纸写好的对联、横批、喜字、福字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挂在墙上,或压在桌子边,任人选择。也有顾客自己拟好联语,请摆摊的人临时书写。

写春联

春联要贴在大门的两扇门上,如果门扇上已有木刻的对联,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表示门风的永久性的句子,过年不能更换,就另外用红纸写两个小长条,分贴在两边的门框上。联语以“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等,较为常见。

一些小商店门上贴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对联,来自对联摊上的亦不在少数。据一位摆摊的老人说,年前几天如果春联买主多,找几块现大洋不成问题,可过一个肥年。

除夕也是债务大结算之日,放款要收回,借债要偿还,称之为“年关”。是夜,债权人常派人守候在债务人家中催讨钱物,债务人则多离家躲避。好在约定俗成,三更以后,任何债务都要停止催讨,使人人都能在天亮前回家过年。《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就是三更后才敢回家。

除夕之夜吃团年饭,绅良人家讲排场,早已从大阳沟、雷祖庙请来厨师、厨工,备置了年饭。开宴时,所设座位分长幼尊卑,老爷子坐主位,妇女小孩则在下首。除夕夜有个忌讳是不能摔坏碗碟,害怕不吉利,上菜时小心翼翼。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人们或打麻将做方城之战,或者下棋谈天,以消永夜。小孩子主要是放鞭炮,也有的玩洋画片、下五子棋的。一家老小围着火炉共坐,笑语盈盈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待到深夜子时,更夫敲击木梆,报到新春降临,鞭炮声大作,各家各户敬神,谓之“出天方”。闹一阵子又食夜宵,接着守岁。玩到将近天亮的时候,大人孩子全累了,可倒在床上小睡片刻,等天亮时已经为新年的吉旦,要起来出门去拜年了。“今年只今日,明日是明年”,说的就是这个除夕。

放鞭炮

新春肇始 万事方兴

正月初一主要是拜年。天明后,人们即着礼服到亲友处贺年,路上不论见了街坊邻舍或亲戚朋友,都得拱手作揖,口称“恭喜发财”。一面走,一面计划拜年的日程,今天去几家,明天去几家,怎样顺道,要有个方案。如果别人上门拜年,入室即先奉上莲子羹一碗,盐茶蛋二枚,再进汤圆一碗,谓之“抢元宝”。

拜年

与年关讨债时不同,初一这天债权人与债务人见面,也互相拜年,绝不言及债务,让债务人过年。但一过正月十五,讨债人又要上门,所以重庆有句老话:“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那时发压岁钱不是在除夕,而是在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无论在家或走亲戚,都得磕头。一般是在堂屋的方桌、条案、大花瓶之前五体投地,跪拜一番,说几句吉利话。长辈则端坐在太师椅上,接受跪拜后,以左手扶起晚辈,右手给予红纸包裹的压岁钱。普通红包内所装数额以四为吉祥,表示四季发财。少的是四枚铜钱,多的成十倍增加,如四十钱,四百钱。大户人家赏银圆,其中以印有袁世凯头像的半元面额“袁大头”做工精致,越摸越亮,很受孩子们喜爱,舍不得用。小孩的财路,除去磕头得压岁钱之外,就是自砸存钱罐。那是一种泥烧的罐子,底部密封,只顶端有个小缝,能投入一个铜钱。孩子们把平日大人给的零用钱节约下来,投入罐中。到过年时积少成多,就把罐子向地下一摔,哗啦一声铜钱满地。 捡起来数数,仿佛一下子成了富翁,高兴地拿着它去买零食或玩具去了。

大户人家应酬多,彼此来回拜年嫌麻烦,于是想出改良的办法,叫仆人坐着黄包车,拿着名帖和礼物到处拜年,到达人家门口向门房拱手,大声说某老爷前来拜年。对方仆人收下东西要客气地回答:“敝家主人不敢当。”于是拜年的仆人又驱车去往另一家。这种以空对空的拜年方式,明朝已有之,清末民初犹盛。到后来就发展成为有固定的台词。双方仆人作一番相应的对白,即完成了主人间的拜年的仪式,这也得训练有素才行。

从初一到初九,老重庆人均喜上庙烧香,以南岸真武山为必往之处,也是为了祈福。又有送红灯习惯,就是偷偷取走人家门前的红灯,或寺庙灯竿上的一盏灯,用彩带宝盖装饰起来,敲锣打鼓送往长期不生育的亲友家,以祝其生子,谓之送红灯。

上庙祈福

正月十五闹元宵,又要请客吃饭,以年前所备腌肉茶点饷客。入夜要观花灯,然后回家吃大汤圆,春节才画上句号。

重庆文化宫灯会

文章作者:杨耀健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推荐

  • 1早晨对自己说的励志语324
  • 2实习护士简历封面背景模板162
  • 3一些关于四川的导游词363
  • 4幼儿园教师师风师德述职报告范文436
  • 5跑步后身上发痒的原因是什么264
  • 6小面积男装店面装修效果图113
  • 7小茴香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185
  • 8高中毕业赠言给同学205
  • 990年代歌曲有哪些是翻唱日本的?八零九零爆火的歌曲有多离谱389
  • 10双12手机推荐:12,256手机才是你的菜150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