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萍大师手工紫砂壶:寻踪济南玩家,一陈士斌的紫砂情缘

时间:2024-05-19 13:36:36/人气:398 ℃

主笔:奚道贤,齐鲁晚报记者,资深媒体人,主任编辑。

顾问:苏斌,供职于山东省中医院宣传部,院报编辑,省书协会员。

在济南,玩紫砂壶的圈子里,若提起陈士斌,无人不知。当代的国家级紫砂工艺大师中,你不论提到谁的名字,陈先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说:那是我的好朋友!陈老先生是山东紫砂协会原会长,玩紫砂壶已近50年。

我们如约到了陈士斌先生家里,一进门,就被琳琅满目的紫砂壶吸引住了。客厅、书房,玄关、茶台、博古架一盏盏紫砂壶排列有序、错落有致,而又款式形态各异,真的是进了紫砂博物馆。迎接我们的陈先生黑发如漆、满面春风、笑声爽朗,不像是70多岁的人。他给我们倒上刚刚沏好的热茶,一股茶香弥漫茶室,入口更是别样的香醇。陈老说,这是他自己配制的“兰花香”。玩壶者必善饮,果然不虚大家之名。

陈先生向我们谈起他的家史,济南老西关陈姓,始祖是明永乐年间三次出使西域的大臣陈英,是清初福建总兵陈有功的后代,到了光绪年间家族败落。陈先生戏称自己是“破落贵族”。在他小时候,祖父在西关开了个“陈家卷子(卷子是本地的一种面食)铺”,算是衣食无忧的小商人之家。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家里至今还存有几把上了年代的老壶,实用但并不贵重。

陈士斌从小喜欢紫砂壶,收藏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3年,他第一次去宜兴,流连于当地的紫砂壶市场“席棚子”,前面摆摊卖壶,后面是各家制壶的小作坊。当时买壶价格很便宜,一把当代紫砂工艺大师的壶也就是几块钱。此后,陈先生成了宜兴的常客。行途中,他背包里总离不了一把自己养着的壶。长期泡茶养过的壶,即使有时手头茶叶不凑手,冲一泡开水在壶里,也能喝出悠悠的茶香,这就是紫砂壶的妙处。陈先生长期浸润于紫砂壶市场,深入紫砂作坊,渐渐地对其制作工艺、市场流变都了如指掌。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问世以来一直是纯手工工艺,家庭小作坊制作,工艺也是家族传承,“各有心法,秘不外传”。紫砂壶以实用功能为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其发展演变中,工艺越来越专精,逐渐突出了鉴赏收藏的功用,也培养出一代代紫砂名家,大师作品吸引众多玩家趋之若鹜,形成一定的氛围和圈子。我国紫砂壶市场的兴盛期始于2000年前后,历代名家壶价格越炒越高,也出现了一批当代知名的工艺师。但繁荣之下难免会有虚浮的炒作和鱼龙混杂,八九十年代的一些老艺人仿制明清时期的名家壶流入市场。所谓“高仿壶”其实就是假壶,但高手仿制的往往能以假乱真,给紫砂壶的鉴赏带来很大难度。玩家都以老壶为主,陈士斌收藏紫砂壶主要来源于古玩市场,大部分来自于产地宜兴。除了原产地,紫砂壶历代的流向也是有轨迹可寻的。明清时期,运河是贯穿南北的漕运要道,当时山东的几个运河商埠济宁、聊城、德州都沉淀了一些历代名家壶。

随着时光流逝,陈先生的收藏也逐渐丰盈起来,50年间共收藏紫砂壶几百件,不仅自己乐在其中,也在圈内扩大了影响。1999 年,陈士斌先生第一次将宜兴的紫砂工艺师团队引入山东,举办山东首届紫砂博览会。中国宜兴紫砂鉴赏专业委员会山东分会成立,陈士斌被推选为秘书长。此后,凡在山东举办的紫砂展览和交流盛会,都有陈士斌参与其中。陈先生先讲了他淘到民国“七老”之一的裴石民一把壶的传奇经历。2010年,全国紫砂协会在潍坊风筝博览会举办明清紫砂壶精品展,当时全国紫砂界的大师们悉数到场。活动期间,陈士斌走出会场,穿过一条场外紫砂小贩们的摊位中间通道去办事,猛然发现摊位上一把老壶让他眼前一亮,他随即蹲下身拿起那把壶,问小贩价格,张口要价2000元,陈士斌顿时感觉心脏砰砰跳。他从“泥、型、工、款、功”几方面仔细打量那把壶,确定是裴世民的真品无疑,就跟小贩讨价还价,最终以1600元成交。当他把这把壶拿到会场,放到专家们面前,立即引起一阵惊呼,再次印证了陈先生不凡的眼力,专家们说他捡了40万的漏。其实,市场上裴世民的壶价格要在100万元以上,只因这把壶器型偏大,侧重实用而不算精品,但也确实是稀世之宝了。当时有不少媒体记者在场,第二天《潍坊日报》就登了这条新闻,在收藏界引起一阵轰动。我问陈先生,第二天小贩没来找您吗?他说,不会的,因为古玩市场有规矩。他谈了古玩市场的三条规矩:一是还价必买。当你看好一件东西,问价之后只要还价,而且商家接受,这件东西就要买下来。二是出货不退。只要买卖双方成交,东西拿走,发现东西买贵了或者买假了,也不得退货,只能甘心交学费。当然,商贩若发现东西卖亏了,也没有追回的道理。三是不能过手。是说东西不能在买卖双方或两个买家的手里传递,只能等对方将东西放下,你才能自己拿起来看,这当然是防止东西在传递中失手难以追责。可见,要玩古董,还真要懂点行规,否则就要贻笑大方了。

其实,行家也有打眼的时候。陈士斌先生又讲了一个收藏遇假的故事。2003年,一名古董贩子找到陈先生,说有人家藏一把名家壶要出手。陈先生闻讯就跟那人骑摩托车几十里来到南部山区,放下摩托车又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只有几户人家的一个小山包。卖壶人还是不愿把东西拿出来,只好到家里去看,搞得非常神秘。等到了卖壶人家里,看到那把神秘的紫砂壶,果然是一把造型酷似某名家的老壶,开价10万元。陈先生看后却哭笑不得,原来这是他两年前“打眼”买到的一把壶,当时1000多元买回家,反复查看之后发现这是一把高仿壶,就把他送给了一位玩高仿的朋友,哪知两年之后又辗转回到自己眼前。

我们一边交谈,陈先生起身介绍他的藏品,面对实物说起紫砂壶的不同器型特点。紫砂壶器型从大的方面分三类,即光货、花货和筋货。光货,是指壶身是光的,没有任何纹饰;花货,是指壶身刻画了各种纹饰;筋货,是指圆形壶身有凹凸相间的竖纹,像一种南瓜的式样。若按制作工艺和形态细分,还有多种类型。如乾隆年间的紫砂挂釉,因乾隆皇帝讲究繁杂豪华,就让造办处去宜兴收来烧成的壶坯,让画工画釉点彩,二次加工烧制成点彩、满彩的紫砂壶,又分粉彩和珐琅彩,外表看来与瓷器无异。又如,我省威海利用镶嵌工艺将紫砂壶再加工成“威海锡壶”,又分包锡、包铜、包银,这种器型已申遗。名家作品在器型上也各有特点,如秦酉桃先生的首创的代表作是绞胎龟龙壶;施小马先生多做方型壶,又最擅长做花盆。从器型大小看,明朝前期的紫砂壶多用来煮茶,所以器型较大;后来改为冲泡茶,器型变小。当代的紫砂作品,器型就越来越丰富了。

紫砂收藏讲三个字“眼、缘、钱”。眼力不行,看不出好孬真假,不能买;眼力再好,没有缘分见到好货,也是枉然;有了眼力和缘分,见到好东西,若没有财力,有心无力也只能放弃。有一年陈先生为了收一把好壶,用完全部积蓄,到了年三十,一家三口只剩下五块钱,近乎揭不开锅了,只好到父母家里去蹭饭过年,直到初六上班才回到自己家里。几年前与两位朋友逛英雄山文化市场,刚进古玩摊,一眼发现明朝陈用卿的一把壶,他把壶拿在手里询价,摊主要价5000元,还没等他还价,就被另一位藏友盯上了,说:“5000元我买了!”就要掏钱付账。买东西讲究第一眼,这是规矩。但当时陈先生身上只带了2000多元钱,若钱不够也只能与宝贝失之交臂了,幸亏两位朋友跟随,结果三人凑钱才把这把壶买下来。谁知当晚,那位与他争货的买家找到家里来,说要出价5万元买下那把壶,难得到手的心爱之物,陈先生自然没有转让。这位姓张的藏友虽然有所失望,但尽兴地看了陈先生的藏品,二人成了好朋友。

陈士斌先生提醒紫砂收藏者,鉴别紫砂壶要遵循的“泥、型、工、款、功”五字诀。最基本的是泥,真正的紫砂泥只产于江苏宜兴,但近几年国内有些地方出产类似于紫砂泥的红陶泥,假冒紫砂做壶;型指器型,上面所讲的各种器型,可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工指工艺,工艺精粗和不同风格体现出工艺师的水平;款指落款,从落款名章可以辨识是出自哪位位名家的作品,但目前也有电脑模仿名家落款的现象,电脑模仿的名章虽然纹路一样,但从笔画深浅可以识别,刻章笔画深浅不一,而电脑模仿的笔画深浅是一样的;功指功用,紫砂壶的根本功用是泡茶,好壶首先要好用,比如出水好,断水也要好,如果功用不好,就一定不是好壶。对于初入道的爱好者,陈先生提醒,首先要看价钱,不要贪图便宜。先计算一下一把壶的成本价,从泥料算起,真正的紫砂泥,从开矿、研磨到沉浮,一把壶的泥料成本,最少要50元以上;每把壶在窑上烧制成本需要80元;手工制作一把壶需要一两个工作日,需要工费300-500元,这样一把壶若低于300元,就一定是靠不住的。比如模具成型的“灌浆壶”,一个工人一天可出200把。市场上卖的30-50元一把的壶,既不是紫砂泥料,也不是手工制作,绝大部分是其他泥料的灌浆壶。辨别紫砂泥料,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手摸,不要有摸玻璃的感觉,要有摸豆沙的感觉。再就是看,凡是壶身色彩过于鲜艳和光亮的,都是配了化工原料,真正的紫砂是亚光的。所以,提醒新手一定要多看,多摸,少买。

壹点号 奚话济南

推荐

  • 1如何做到分身术的效果315
  • 2清宫秘藏珍本医书《种杏仙方》|珍本医书集成396
  • 3姜子牙为什么没封神361
  • 4红楼梦精彩片段摘抄赏析十篇205
  • 5经典繁体字情侣签名337
  • 6农历九月出生女孩取名的方法469
  • 7蝉400字的作文254
  • 8二审答辩状实例102
  • 9苏轼诗词文选评:诗词漫谈,一183
  • 10淘宝信誉度低怎么办?淘宝信誉等级降低了怎么办486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