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而有效的决策方法:一做决策就后悔5个步骤

时间:2024-01-19 13:15:55/人气:370 ℃

你的一生充满了决策:

闹钟响,是立马起床还是多睡一会?

去上班,是坐地铁还是坐公交?

吃午饭,是点外卖还是去食堂?

点外卖,是吃10元餐还是吃15元餐?

逛商场,是走路还是骑单车?

买衣服,是买名牌还是买好看的?

你是不是很纠结,感觉选择哪个,都不是个好决定。

怎么办?虽说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但饭总得吃,班总得上,生活总得往下过吧。

咦?你好像发现这些都是小问题:

闹钟响,立马起床;去上班,坐地铁;吃午饭,去食堂;逛商场,骑单车;买衣服,买名牌。

你说,这有什么好纠结的呢?凭感觉选就可以,根本不费一丝一毫脑细胞。

那我们再来看几个大问题:

大学毕业,你的同学没有考研,找到一份好工作。你的学长,毕业后考研,也找到了好工作。一个推荐你考研后工作,一个推荐你现在去工作。谁说的对呢?

你的领导出去单干,他想让你跟他一起去新公司,口头许下很多好处。你现在的公司知道后,给你加薪,给你升职。你是留还是走?

你开了一家公司,不巧市场行情不好,公司亏损100万。继续追加投资就得卖自己的房子,不继续投资,损失的100万,就再也捞不回来。你投还是不投?

啊,这些问题感觉真不知道该怎么选,好像感觉选择哪一个都会错过另外一个,你是不是已经有点头晕了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出在这个「感觉」上边,用「感觉」做决策根本靠不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他的畅销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的两种思考决策系统——「系统1-感觉系统」和「系统2-理性系统」。

系统1:感觉系统

所谓系统1,就是利用我们的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简单事务进行直接判断。它依赖人的感觉,不怎么消耗脑力,运行起来非常快,也称为“快系统”。

比如,迎面走来一个人,你凭视觉判断男女和距离,凭借听觉和嗅觉判断环境是否安全,这些些判断几乎自动完成,毫不费力,就是快系统在起作用。

系统2:理性系统

所谓系统2,就是利用大脑进行分析思考、逻辑推理的理性系统,它主要对大量复杂事情进行判断。它依赖人的理性,需要刻意思考,运行起来要消耗大量脑力,而且比较慢,所以被称为“慢系统”。

那什么时候需要使用系统1思考?什么时候需要使用系统2思考?

区别它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要做的事情否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就是「系统2-理性系统」,也就是慢系统在起作用。

比如,

你参加一个百米计算赛跑,跑到50米处,做一道188/7等于几的计算题,然后跑道终点。从起点听发令枪声,开始跑,这是系统1在起作用。跑到50米处,停下来做题,这是系统2在起作用。

大脑决策有时候需要用到系统1,有时候需要用到系统2。像吃饭、睡觉、一些简单的决策可以使用系统1;像考研、找工作、理财、换行这一类决策就不能用系统1,需要使用系统2,不能单纯凭借感觉,不然就可能会损失惨重。

咦?又好像有哪里不对,你说瞪大眼睛集中注意力,明明很努力在思考,怎么还是做不出好决策?

好,我在给你出一道选择题: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问三角形的边长和正方形的边长,哪个长?

你心里盘算着,等腰三角形三条边相等,周长等于18,一条边是6。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周长等于16,一条边是4。6大于4,当然是三角形的边长更长,这很简单嘛。

为什么这道题就不纠结,这跟前边的那些问题有什么差别?

区别主要有3:

1、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你全都有,没有知识盲区。

你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三角形的周长等于3条边长的和。正方形的周长等于4条边长的和。

所以,在做选择前,一定要搞清楚每个选项的所需要的知识。不能有知识盲区,否则做出的选择就是撞大运。

如果在做选择前,你都没有搞清楚,每个选项的必备知识,即使你用「系统2-理性思考」,得出的结果也和扔骰子没什么区别,撞大运而已。

2、这个问题有明确的选择标准,每个选项可以被量化。

比较三角形的边长和正方形的边长,不过是比较大小,和数学上的加减乘除一样,有明确的比较标准。哪个大选择哪个。这里的量化是指,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按照字面也可以理解为,数量化,数字化。

这就简单了吧,按照一定的标准,把选项转化成数字,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做选择题。

3、做这个选择,除去时间成本以外,不在需要消耗其它成本。

我不得不说,这个三角形和正方形比较大小,这个题目选择的有一些鸡贼。因为,这个题目无论选择对错,对你后续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影响。

我们知道一个选择项,为什么难选,是因为选择错误的成本太高。担心不是最好的选择,选择了一个失去了另外一个。我有一个客户,他大学毕业为了逃避找工作,选择考研。可是复习了一半,感觉自己考不上,又开始找工作。因为,学校不太好,加上专业技能不够。跟一些名校比起来,竞争力极差。又错过了最关键的校招。

他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去校招,这会都已经工作了。

有些选择影响是短暂的,比如,吃了一份不喜欢的食物,一下午不开心,也只影响一下午。

有些选择影响稍长一些,也许是三五天,也许是十天半个月。比如,早起闹钟响,关了直接睡。被老板批评,三五天心情一直不好。

有些选择影响可能是一辈子。比如,二十岁选择吸毒,三十岁选择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四十岁选择经常熬夜,消耗自己的身体。

所以,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清楚每个选择项所需要的知识;其次,识别关键决策,是否需要系统2出马;最后,把所有选择项进行量化,做大小判断。

看一个我学员提供的真实案例,拿「如何挑选工作」来举例说明,该如何做科学的决策:

王思乡,28岁,独子,青岛人,在北京做产品经理。最近工作不顺,想跳槽,拿了一个北京的职位。无奈父母一直催着回老家生娃,也拿了一个老家的职位。

北漂职位:一个创业公司小领导,月薪20K,每周休息一天,经常加班。老板承诺干好给股票。

老家职位:核心骨干,月薪8K,周末双休。干好年底多加一个月薪资。

第一步:确定问题背后的知识。

1、北京创业公司领导一职,对以后职业有什么帮助。

2、北京公司经常加班到几点,长期加班对身体是否有害。

3、创业公司股票的价值,公司上市几率有大多。

4、北京公司资金链情况,会不会倒闭。

5、老家公司成立几年,有没有倒闭风险。

6、北京月薪20K,老家月薪8K,扣税后还剩多少钱。

7、北京平均每月花销,以及老家每月花销,也就是净胜多少。

8、在北京长期发展结婚生子,孩子是否可以上学。

9、在老家,如果公司倒闭,是否有其它同类公司,是否可以创业或者跳槽。

可以多考虑几个方面,大致都可以从,人、财、物,三个维度考虑。在结合时间维度,现在和未来。

使用麦肯锡的MECE分类规则,考虑每个分类的知识点。

比如,个人发展和公司发展,个人薪资和未来薪资等等。

第二步:识别关键问题。

考虑2个方面,影响范围和影响结果。

影响范围:包括自己或者家人,总之不单是对自己有影响,还会对身边人的影响。比如,王思乡选择在北京工作,那后续就可能需要考虑结婚,孩子上学,老人年龄大需要照顾等等。

影响结果:从时间维度分析,短期和长期。短期看不出有什么影响,长期来看就有很大影响。北京大城市发展机会多,如果能力强发展的好,可以升职加薪的机会多。小城市,相对时间充足些,薪资比较稳定。

对于关键问题,千万不能含糊,一定要有确定的选择标准,避免重蹈覆辙。举个例子,你找对象,选择了一个温柔贤惠,沉默寡言的。你觉着两个人说话少,都很沉默,慢慢关系淡了,分手了。那么下次的选择标准,就不要沉默寡言,就要找一个活泼的。

如果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那就需要慎重选择,使用系统2,避免用系统1轻易做出决策。

第三步:量化选项,做大小判断。

根据前两步,我们可以找出关键选项,做最后的量化。

分为3个维度:薪资、发展、家人。每一项满分为5分,分为优、良、中、差、极差。

(还有一种量化方法,就是每一个按照重要程度不同,给不同的基础分。如果你觉着薪资比家人重要。那薪资满分5分,家人满分是4分。)

薪资:

北京20K,扣税、房租、吃饭、每月净剩8.5K。

老家8K,扣税,吃饭,买衣服等等,每月净胜4.5K。

发展:

北京,如果公司发展的好,可以升职,管理大团队。如果发展的不好,需要跳槽,又是时间成本。

老家,相对稳定,成为核心骨干,可以带小团队。

家人:

北京,每年需要回一次家,父母有事情,需要临时请假。

老家,随时可以照顾父母,以后结婚生孩子,可以由父母照顾。

我们分析好所有选项,针对每一项目打分。

北京:薪资(4分)、发展(3分)、家人(1分) = 8分

老家:薪资(3分)、发展(3分)、家人(3分) = 9分

根据量化选择结果,老家(9分) > 北京(8分),最后选择回老家发展。

结果已经很明显,经过多重分析和判断,最后的量化结果是回老家。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等会,还不能结束,人生大事难道就用数字来了结? 是不是太过草率。

其实,人生不是做数学题,在每一个选项和选择中,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假如,回到老家发展,你入职第一天,公司倒闭解散。怎么办?

我靠,这不是玩人嘛?还真不是,这个世界就是有「黑天鹅」事件发生。为了对抗不确定性,在选择的最后还需要加入评估和备选方案。

第四步,评估选择,跟随内心。

这一步非常关键。有首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论我们怎样做理性分析,在选择的时候都会加入感性的东西。是人就有感情,这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其他人则不同,他们能够不掺杂任何感情,能够客观的看待我们的问题。

比如,你最后选择在北京发展,当你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的时候。父母在电话那边哭了,他们非要你回老家发展,说他们年龄大了,需要有人照顾。这时候你可能一冲动,就决定回老家发展。

这时候,你可以找一些人提供选择建议。最好找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如果你找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件事的人,他们的意见多半不怎么可信,有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牛逼,会歪曲事实。比如,你去问一个在北京发展的很好的人,他就会劝你留下来。如果你去问一个在北京发展的很失意的人,那他可能会劝你走。

我们借鉴别人的经验,不过是当他们是一面镜子,让他们照亮自己,开启上帝视角,看自己的选择是否足够客观。

如果,你最后还是没办法做决策,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案:扔硬币!扔硬币!扔硬币!你别笑!

本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原则,扔硬币是为了遵从你内心的选择,如果扔过一次之后,你还想扔一次,那这就是你经过理性分析,权衡所有利弊之后,遵从内心的一次选择。做出承诺之后,你会承担起选择的结果。

这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他是你最愿意去做的选择。但别忘记,最后给自己留一个备选项。也就是考虑失败之后,怎样继续下一步。

第五步,做备选方案,降低风险。

有人说,有了备选项,就不会全力以赴,因为有后路,就会畏缩不前。

事实正好相反:

在《稀缺》这本书里提到一个管窥的概念,大意是人在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就会忽略其他事物,视野变窄。当我们只去专注一件事的时候,会动用我们所有的资源和精力,就会忽略更好的选项。

在做出一项选择后,我们可以定期去回顾当初的选择项,一旦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就必须要做出调整。

我们是人不是神,没有办法预测结果。所以,在最后做决策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加上备选方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Plan B。

举个例子,王思乡决定回老家发展,那就既要考虑眼前的工作,又要考虑长期发展。如果老家的职位少,也可以考虑换行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最后,再总结一下,如何做出好决策,只需要5步:

第一步:确定问题背后的知识。

第二步:识别关键问题。

第三步:量化选项,做大小判断。

第四步,评估选择,跟随内心。

第五步,做备选方案,降低风险。

完美!不,还是再等等。

以上所有这一切,把人看成理性人。但人是感性和理性的混合体,人有情感,有感觉,有自私的一面。

人们在选择的时候还常常会犯以下错误:

a) 过度自信。面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我们有天生的优越感,总是感觉自己比别人强。也过分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随机事件。比如,买彩票,老是觉着自己能猜中号码。

b)犯易得性错误。最近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你身边的同事跳槽找到了工作。当你跳槽的时候,你也会轻松的认为自己也很容易找到工作。

还有一些框定偏差、锚定效应、忽视沉没成本,一系列判断倾向和错误。

你并不需要恐慌,也不需要记住所有这些判断倾向和错误。根据二八定律,你只需要把决策水平提高到前20%,你就可以过良好的生活。最优的选择经常显而易见,很多决策都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下次遇到关键选择时,让自己慢下来,启动系统2,量化选择标准,你的决策水平就可以大大提升。

推荐

  • 1关于理解的现代诗215
  • 2六一主持词串词161
  • 3活血通脉片说明书174
  • 4最新建党节教师演讲稿125
  • 5广东省技师学院怎么样好不好269
  • 6高三数学的复习重点是什么467
  • 7手机qq怎么设置性别265
  • 8有关学习的名言英语翻译278
  • 9按键精灵如何实现判断操作?按键精灵这个输入框功能你会吗305
  • 10风流美妇95 风流美妇95351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