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后龙山摩崖造像简介:67,俗界仙苑兜率宫

时间:2024-04-01 01:10:00/人气:421 ℃

《孔望山摩崖造像抒怀》

东方多天书,九州盛崖佛。巉岩高四仞,绵亘六寻余。老子化胡论,释家涅槃说。胡僧抑汉道,纷纭千余年。东海庙中神,太平道里仙。萨陲太子舍身虎,趺坐菩萨说法莲。一言佛像偏盖全,满目世人行复辙。亭长方捧盾,圣贤乐宴饮。俗界仙苑兜率宫,孰能分真切?

注:东汉时期四仞约八米,六寻约十七米。强调,《抒怀》系列乃鱼一家之言,囿于才学脱讹之处请方家指教!

沿石象边的山石小路西行约五、六十米,矗立一乱石堆砌的危岩。参差的崖壁上,依山刻有百余尊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这就是被誉为“九州第一崖佛”的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专家认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这些人物形象,历千载年的风雨侵袭仍清晰可辨。1980年,经国内权威人士鉴定为东汉时期佛教内容造像。这一年代的确定使得它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如此一来,它也成为“佛从海上来”学说的又一佐证。

孔望山摩崖造像全部******在山的西南角,依山就势浮雕而成。画面东西长17米,高9米;刻有约105个大小不等的神像,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仅10厘米。摩崖佛像高约一百二十九米,造像内容分为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以及世俗生活故事。造像的雕凿技法具有鲜明的汉画像石的特色。凹雕、凸线雕、浅浮雕、高浮雕、通体浮雕、阴线刻等雕凿技法都在造像中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它由饮宴图、叠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槃图、舍身施虎图及佛像、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一月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有关链接:

这块摩崖造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比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年,被史学家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开凿于东汉,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内唯一反映原始农业部落精神文化信仰的石刻岩画,享有“东方天书”的美誉。摩崖石刻分成13个组体,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的图像高1.54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

造像群的题材,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圣贤遗像”,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认为是“诸贤摩崖像”,《汉代画像全集》认为是“人事起居”,还有人认为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或“供人作乐的被剥削者”。198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首次指出有佛教内容。概括起来约有三方面内容:一曰佛教造像。像群中有高肉髻、顶光、莲花、施无畏印、结跏跌坐等,并有表现佛本生故事的萨陲太子舍身饲虎图。有表现佛传故事的“说法”和“涅槃”。有单个立像、坐像、菩萨像、弟子像、力士像和胡人形像的供养人像等。

有关摩崖造像的年代,从造像的技法来推定其年代,对于技法中的凸面线刻式样,有关学者认为很接近后汉桓帝时代的武氏祠或沂南画像石的式样;至于其浮雕式样,则类似东汉永初七年(113年)的戴氏画像石和永建五年(130年)山东济宁两城山出土的食堂画像,以及有‘熹平四年(175年)四月十三日’记铭的徐州茅村墓画像石等式样。其高浮雕技法,则与山东安邱董家庄画像石墓中的雕刻式样类似;其单线阳刻的技法与画像石中的单线阳刻几乎是手法一致,这种手法据说从后汉直到魏晋都颇为流行。从技法、式样来说,对此孔望山造像,下定结论,认为是后汉末期出现的佛教造像。

造像群的雕刻技法,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山岩上直接刻图;二是在长方形的塞中刻画。用传统的汉画像雕刻技法来表现外来的佛教题材,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时代特征。具体使用了单线阴刻、平面线刻、浅浮雕和高浮雕四种,基本以平面线刻为主,约占整个造像的80%。

1981年,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发表后,有些学者即以造像中的某一类题材内容来探讨摩崖造像的性质,步连生、阎文儒等先生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以佛教内容题材为主,蒋英炬、李洪甫等先生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有着较为丰富的世俗内容,如小龛中的“宴饮图”、造像中捧盾的门亭长等是汉画中常见的世俗人物。俞伟超、信立祥、丁义珍等先生则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和立体圆雕,应是东汉桓灵之时的道教寺院—‘东海庙’祭坛供奉的神像及其附属建筑的雕刻。当时的道教以黄老为崇拜对象,在滨海地区至黄河中游一带因以《太平经》为经典,又称太平道,所以这里的道教造像无疑是太平道的礼拜物;又因其时佛教已日渐在中土流传并依附于道教,所以这里供奉的神像就包括有佛教内容”。

孔望山摩崖造像在浓郁的异域背景下,主体是身份一高一低的两尊汉装人物,其间夹杂大量的佛教题材造像和佛像等,画面的文本意义正符合了东汉时期流传的“老子化胡说”中“老子”、“尹喜”、“夷狄”、“浮屠”等基本要素,它可能是老子在胡域化为浮屠教化胡人的图说。孔望山摩崖造像很可能是当时此地活跃的一个道教教团所为,它呈现的是东汉晚期道教信仰中表现老子为尊神的地方形式中的一种,它的出现与汉代佛教的传播特点相关。“它(汉代佛教)不是‘接触传播’的结果,而是‘远程传递’的结果……它的接触是偶然的、断断续续的,相互交流也十分困难,并且没有什么反馈。宗教传播不完善,很容易变成没有系统地吸收某些宗教成分,而实际上却已脱离了原来的背景,在新文化环境中变得面目全非。”更是由于佛教初传之时,正是道教蓬勃发展之际,道教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大量吸收借鉴佛教因素所造成的。孔望山崖面造像用“老子化胡”的图像表现和寓意老子超脱生死、历世不灭的涅盘图来突出被尊奉为神的老子形象。“老子化胡”说贯穿了整个佛道关系的发展史,从汉代道教广泛吸收佛教因素、魏晋时期佛道的争讼、辩难到元初宪宗敕令禁毁道藏,均有迹可寻。在唐代,“老子化胡”的图像还广为盛行,唐中宗《禁化胡经敕》中说:“如闻天下诸道观皆画化胡成佛变相……”说的便是“老子化胡”图像流布之广。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推荐

  • 1求职信英语作文模板欣赏144
  • 2郑州好吃的地方推荐郑州哪里适合野营的地方推荐261
  • 3女鸡宝宝缺金取名的方法487
  • 4名人走向成功的事例有哪些457
  • 5科技英语翻译技巧论文440
  • 6好贱的脑筋急转弯339
  • 7山东潍坊市中考语文冲刺复习试卷396
  • 8高考牛逼标语有哪些114
  • 9仙剑奇侠传里的美食:仙剑里的,龙葵是美食225
  • 10放置奇兵魔兽推荐2023,另类魔兽挂机放置奇兵电脑版全程高能搞事情462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