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译文及欣赏叶绍翁:第29期,丨夜书所见-

时间:2024-02-29 03:38:20/人气:369 ℃

注释: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的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萧萧”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个“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刺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发“悲”秋之情。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的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年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叶绍翁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推荐

  • 1共青团入团申请模板三则334
  • 2除夕夜吃饺子作文379
  • 3驾考科目二倒车入库怎样找准点161
  • 4照进窗棂的阳光326
  • 5学音乐课教学计划115
  • 6肺气肿的护理方法及措施有什么428
  • 7三年级英语下册质量检测题309
  • 8柳喑花明造句185
  • 9key社20周年人气角色投票排名第一 key社的催泪三部曲辉煌历史476
  • 10越南老婆怕老公跑路 越南老婆玩消失男子离婚成难题399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