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书 书是人族与大道签订的契约

时间:2024-06-02 01:51:55/人气:175 ℃

相传书籍是人族与大道签订的契约,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就是说你把书读上一百遍,这书里的意思即使没有人给你解释,你自己就自然明白了。我们学习古文经典的时候,先不用去看那些释义,多读就可以了,读着读着突然有一天你就明白了。难道真有书灵守护,人通过阅读契约来沟通书灵,从大道那里获得智慧吗?

《易传.系辞》里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个书契就是文字,所以书的最初面目就是“契约”。

不同的人读古经典都会有不同的体悟和解释,比如像《道德经》《阴符经》这样的经典,后世解释五花八门,某某解释的《道德经》只是某某解《道德经》而不是老子的道德经,所以古时才把阴符经各种版本称为《太公阴符》、《鬼谷子阴符》等等。因为他们并不代表原本《阴符经》表达的意思,只是个人体悟理解的版本。

然而我们现在很多的经典释义都是直译,更别谈体悟经典的原意了。在汉字起源一期我们已经讲过汉字一个字有多种含义,古文中一个方块字包含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一个整体观念,有时一个汉字透过“假借转注”的作用,又另外包含了好几个观念。不像拉丁文好几个单词甚至十几个单词才能表达一个观念。所以现代人读古书就会很难理解经典的本意,再加上一些考据上的麻烦。

比如现代人对《论语》的误读曲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成:“学习后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真是拉低了孔子的思想高度。

我们知道,圣人之“经”之所以为经,显然是与普通心灵鸡汤的道德说教是有区别的。“经”的核心与主旨,都是在探讨宇宙万物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是指导人生方向,关乎生命价值的生活准则,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形而上的立足点,比如《道德经》和《黄帝内经》,这些被誉为古人智慧高度的结晶。

古人写书开篇都是开宗明义,表明自身所论的主旨。比如《道德经》开篇就写:“道可道非常道”,《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那么,为什么到了《论语》这里,孔子对全书进行的总括性引言,为什么就变成了告诉人们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道理”了呢?《论语》通篇就是讲了一些思想道德教育?这种道理是什么水平的人讲给什么身份和什么年龄段的人听的道理呢?难道被称为中古圣人的孔子,这样一个想把周朝的精英教育普及给普通百姓,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就这点水平?

关于《论语》的探讨我们今天先不在这里展开。

言归正传,所以我们学习古文经典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看释义,先多读。不要让释义先入为主。古人读书,真的是朗读,而不仅仅是看,为什么朗读?这个跟咱们古汉语的发音也有关系。

相传黄帝听鸟鸣训百兽,命仓颉造字以正人间法则契约,解救道德的缺失,仓颉以仿鸟鸣为声调,以仿百兽动作为形,以窈冥为意,天地之至数为九,六为律,故作九音六韵。

相传在汉字发明以前,人族是可沟通天地,和其他种族之间沟通也没有问题。但是后来有个人破坏规矩,缺了德,扰乱了秩序,人就失去了这种能力,所以才有了文字,以用文字来维持这种秩序。

我们的汉字繁体字有其特殊的结构和体系,不是随便造的,包括古时的语言也有一定的韵律发音,称为九音六韵,九音就是九个声调。夏商周时是九个调,汉唐时期减少为五个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现代则只剩四个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人认为语调非常重要,它左右着语言的震动频率。从上古九调到汉唐五调,都还是符合大道的规律的。九调对应人体九窍。汉唐的时候的五调对应人体五行,每个调的变化和人体五行是密切对应的,少于五个调,发出的语言频率和五行对应不上,古人认为就会有缺漏,会影响我们的身、心、灵、智。语音震动频率上 ,五调和九调对应的深度不同,五行是表层对应,九窍则是深层对应,《黄帝内经》说,人体粗略分为五层,由浅入深有五个层面:意、精、神、魄、魂,层层深入。

夏商周时的语言,与现代人说话相比,更富有节奏和韵律,既好听又表达出极其丰富的含意。粤语是南方方言里面保留中古汉语成分较多的一种,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普遍存在的入声,其声母、韵母、声调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广韵》高度吻合,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觉得粤语好听的原因。

语言的基本要素就是:声母、韵母、声调。基本要素不同的组合,形成语言的多样化:发音、节奏,抑扬顿挫,是否好听。符合宇宙自然规律,和人体真正相对应的语言就会好听。而韵律,就是语言与身体结构相对应。声音是沟通、传递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和载体。同时,声音本身也是一种震动波,这种震动波和人的身体结构、各个脏器的运行可以一一对应。

上古汉语指的是夏商周,即华夏民族的语言,夏商周时期各地都有方言,官方的通用的语言称为“雅言”。都是九调六韵,现在我们读唐诗,发现有些诗并不押韵,其实并不是不押韵,而是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只有四个调,就读不出当时的韵调了。如果用一些方言读其实是押韵的。

直到蒙元灭宋,汉族第一次被外族彻底征服,不仅征服了汉族的肉体,也改变了中华的语言。元把他们的蒙语,也就是北方语系带过来,让中原子民学习。从此以后,北方中原地区的人说的语言逐渐就变了,语调就不全了。

蒙元灭南宋,展开了长达六十五年的战争。这六十五年中,宋、蒙、金连年交战,中原地区战乱不息,一部分南宋菁英士大夫跟着逃到杭州,这部分菁英士大夫带着汉族语言到了江南,将中古流传下来的那套语言文字系统带到吴地和当地方言融合,形成了现在上海、杭州一带的江南方言。

所谓客家人就是汉代至唐宋,从中原汉人迁到吴地,再由吴地南迁至福建、潮汕地区落户的古华夏先民。这些客家人的方言就是中古汉语。

最终,又有一部分人一路跑到了广东崖山。期间华夏先民一路散落,变成了客家人,因此客家话、福建闽语、广东粤语都带着古音。

像我的家乡话温州方言(吴语系)口语白话里至今都还保留着一些古语,比如我们管“吃早饭”叫“吃天光”,“午饭”叫“日昼”,“晚饭”叫“黄昏”,管“明天”叫“明朝”,管“小孩”叫“细碎儿”,“年青小伙”叫“后生”等等。

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读不懂古籍了?因为文字变化了,音调变化了,所以就算书读百遍其义也很难自现了。如果我们能用古汉语的发音去读古籍经典效果就可能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或者尝试用粤语吴语去读古文经典效果可能更好。

推荐

  • 1新版技术转让合同样本473
  • 2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339
  • 3真人真事励志小故事437
  • 4周记星期天趣事133
  • 5小学生感恩教师的话472
  • 6常州双人交谊舞视频350
  • 7业主、咨询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专业版295
  • 8新手开车换挡的注意事项是什么480
  • 9手机壳材质对比优缺点都不容忽视,手机壳几大材质的对比现状225
  • 10微信中的笔记功能在哪个位置?微信隐藏的笔记功能这么好用442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