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考技巧,公考,各朝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时间:2023-11-13 20:17:38/人气:446 ℃

刷常识题目的小伙伴都知道,历朝历代如何选拔人才,公基题目经常出现考查朝代对应的制度和科举的细节,今天小乔按照时间轴的顺序给大家理理脉络,“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等,了解背景理解记忆,方能“刻骨铭心”。

朝代人才选拔制度

1.先秦:秦代以前(夏、商、周),实行世卿世禄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因为贵族世代为官,当时天下属于“官二代”,底层百姓难有出头之日,无法跨越层级,制度引发很多不满,因此后来的朝代不断进行改革。

2.秦国:魏国变法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已具有军功爵制的性质。吴起在楚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然后用所收减的爵禄"以奉选练之士",也具有军功爵制的特点。秦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秦的军功爵制最典型,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商鞅制定的秦法是: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斩敌人首级五颗,还可以役使隶臣五家。总之,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将士"尊卑爵秩等级"的高低。即谁打仗有军功,谁就可以换爵位、当官,极大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3.汉朝:

(1)察举制:自下而上选举。由地方长官考察个人的才能和品行,将人才举荐推中央,后沦为拍马屁的工具,起不到人才选拔的作用,如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举荐的秀才连字都不识,举荐的孝子跟父亲都不住在一起)的现象。

(2)征辟制:自上而下选举。“征”即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即由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对于历史上九品中正制开辟,陈群的功劳首屈一指,他研发了九品官人法,而曹丕采纳此建议。九品中正制是指设立中正官,他们考查人才,按照家室、才德将人才评为九等,向上汇报最终由吏部按品授官。虽然考虑了才德,但其家室是第一位的,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这个制度实质也起不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6.隋唐以后:科举制:

(1)隋炀帝杨广正式设立进士科,考试最公平,可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2)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3)北宋考试发明糊名法,将考生的名字糊上,防止作弊。采用誊录制(常考),即专人负责誊抄试卷因为当时有些考生作弊留下暗号、暗语(用特殊的笔法去写的),为了防止这个现象,维护考试的公平,给寒门贵子“出头”的机会。

(4)明清:八股取士,即常说的八股文,科举制于清朝末年(1905年)正式废除,改为新式教育。

完善的科举制

明清时期科举制,经过历朝历代的修正已比较完善。读书人首先参加童生试,考中取得秀才的资格,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后参加会试,会试考中最后有资格参加殿试。以下是与科举相关的词语:

(1)连中三元:乡试第一名是解元,会试第一名是会元,殿试第一名是状元,即连中三元。

(2)金榜题名:在古代,发榜会在黄色的纸张上写明谁考中。

3)蟾宫折桂:蟾宫即月宫,在月宫里面折桂花,用来比喻科举考中。

(4)独占鳌头:据说在皇宫里有一个用石头刻的巨鳌,只有每年的状元才有资格踏在鳌头上迎接榜单。

(5)五子登科:个人叫窦禹均,是五代时期的人物,窦禹均住在燕山府,他有五个儿子全都高中科举。《三字经》中有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6)名落孙山:孙山参加科举考中后回村,乡亲们向其打听自己家孩子是否考中,孙山回答自己中了最后一名,乡亲们的孩子在他之外,“名落孙山”即没有考中。


更多你想知道的公考知识、学习技巧、经验分享都在这里,关注@公考小乔,为你公考之路点亮光芒,不再迷茫。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交流哦~

推荐

  • 1有哲理的语句摘选267
  • 2关于租房的英语情景口语490
  • 3诚实名人名言大全272
  • 4项链英文读后感范文122
  • 5电脑自动关机有什么原因223
  • 6吃什么补肾阳虚_最好的食疗方都在这里了!419
  • 72020年成都理工大学暑假放假及开学时间153
  • 8宁波生育保险政策的相关介绍295
  • 9不动产证和房产证是一个证吗??不动产证与房产证有何区别418
  • 10明年4月1号:4月1号,明天起286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