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艺:红色题材的上海表达,我们的文艺

时间:2024-01-25 15:38:13/人气:227 ℃

编者按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一百年以来,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思想,领导文艺工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建党百年·我们的文艺”微评,上海一批文艺家、评论家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上海的文艺发展历程,用文艺评论等方式回顾、梳理、总结百年来党领导文艺工作包括创作、理论评论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展望新时代繁荣创作、发展评论的前景。

红色题材的上海表达

秦来来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上海沪剧界全线“上岗”,继文慧沪剧团《早春》、上海沪剧院《一号机密》之后,又有长宁沪剧团《风雨江城》、新东苑沪剧团《飞越七号桥》亮相舞台,争艳吐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沪剧界有创排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优秀传统。

1952年,努力沪剧团的顾月珍先生根据电影《赵一曼》改编的同名沪剧正式上演,为戏曲表现红色题材的作品作出了新的尝试,提供了新的经验。后来,《雷锋》《江姐与双枪老太婆》又成了努力沪剧团奉献给观众的新作品。

自沪剧《赵一曼》之后,长江沪剧团的《史红梅》(汪秀英主演),艺华沪剧团的《黄浦怒潮》(王盘声主演),爱华沪剧团的《青春之歌》《年轻的一代》《红灯记》(均有袁滨忠、凌爱珍、韩玉敏主演)等先后创排上演。而作为主力军的人民沪剧团,更是义不容辞、奋勇当先,多年来创作排演了《白毛女》《翠岗红旗》《母亲》《星星之火》《江姐》《金黛莱》《芦荡火种》(分别由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筱爱琴等主演),还有《金沙江畔》(与艺华沪剧团合作,由王盘声、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等主演)等一大批享誉剧坛的红色题材的作品,其中《星星之火》还被拍成了电影在全国上演。

《金沙江畔》

即使在“十年”期间,沪剧还排演了反映抗战期间军民鱼水情深的《金绣娘》(由诸惠琴、徐伯涛、石筱英、沈仁伟等主演)。

沪剧是最具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地方剧种,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源于民间,白口语言生动,伴奏音乐柔和,唱腔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善于反映现代生活,是上海文化大都市的一张名片。但沪剧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戏曲讲究的是“四功五法”,即为“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沪剧擅长“唱、念”,而不擅“做、打”,因此在反映“作战、打斗”这样的场面的时候,难免捉襟见肘。好在沪剧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善于“藏拙”。所谓戏曲,戏,是故事;曲,是唱腔。他们创作演出的剧目,充分发挥“讲一个好看的故事,留几段精彩的唱腔”,从而赢得观众的欢迎。观众们不会像看京剧一样,要求沪剧艺人打一套刀枪把子、来几个跟头旋子。观众们痴迷于剧情中,沉醉于唱腔里,百十年来就是这样。

《芦荡火种》

纵观那些沪剧的红色经典,莫不如此。丁是娥在《芦荡火种》里的“旧恨未消新仇添,革命的意志比钢铁坚”大段唱腔,表现了阿庆嫂对苦难往事的深沉回忆和对党哺育自己成长的感激心情。面对茫茫芦苇荡,如何使隐蔽在芦荡里的伤员早日脱险,这是阿庆嫂的头等大事。唱腔采用“长腔中板”缓缓起腔,连下来是无伴奏的“清板”,然后转到“快板”。演员以饱满的激情抒发了阿庆嫂对伤员的满腔深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阿庆嫂排除万难营救伤员的决心和信心。在这段唱里,丁是娥使用了“长腔长板”的几种板式,有层次地提示了可庆嫂的内心活动,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邵滨孙在《星星之火》中演绎的中国第一代工人领袖刘英(原型为刘华),在“启发杨桂英”一场中,他的念白抑扬顿挫,极富音乐性;他的邵派唱腔更是刚直高亢,铿锵有力,深受观众喜爱。

《黄浦怒潮》

以王孝和烈士英勇事迹为蓝本创作的《黄浦怒潮》,是王盘声的代表作,他扮演主角林耀华(原型即是王孝和)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唱段,尤其是写遗书“三封信”,更是脍炙人口。“夜已深,人已静,牢狱凄凉灯微明,隐隐传来镣铐声”……林耀华身陷囹圄,在夜深人静、隐隐传来镣铐声的阴森监狱里,他伏案写信,与同志、与亲人诀别。三封信,唱出了对父母双亲不能瞻养的不安,对妻儿不能照料的歉疚,对反动政府滥杀无辜的愤慨。王盘声除了运用了沪剧的多种板式,像“三角板”“赋子板”等,还融合了某些京剧唱腔的韵味、润腔,增强了阳刚的成分,成功地抒发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红灯记》

在沪剧《红灯记》中,袁滨忠一改过去风流小生的表演路子,满脸络腮胡子上台,粗犷英武,把一个中年铁路工人的形象活脱脱树立在沪剧舞台上。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唱腔也在原来华丽圆润的嗓音中,融入了刚强和壮烈的亮色,特别是“刑场”那段“迎寒风含愤赴刑场”的唱段,准确地抒发李玉和革命的豪情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使人久久难以忘怀;并成为沪剧袁派唱腔的新的代表作,至今仍在沪剧爱好者中间传唱不息。

演的是红色的题材,唱的是革命人宽广的情怀,亲情、人情、革命情……通过艺术家们各自流派纷呈的演唱,不仅久久留在观众们的脑海里,还长长成为爱好者们争相传唱的经典。

同样,在《早春》中,男主角柔石的扮演者杨音,好唱功,沪剧韵味浓厚。像第一场,柔石拒绝为老秀才的“典契”签字时唱的“提笔时顿生悲凉在心头”,或者是第七场“狱中诀别”中那段长腔长过门的“你千里迢迢来看望我”的唱腔,演员唱得过瘾,听众听得过瘾,乐队(主胡)拉得过瘾。第四场“石桥分手”一场中,面对春宝娘的悲剧,柔石“声声疯嚎震胸膛”的唱腔,板式运用了紧拉慢唱,加上乐队的烘托,气氛极好。尤其令人赞叹的是,第六场“庭审抒情”,运用了沪剧惯用的“赋子板”。从“平复柔石我是谁,这一问往事历历从头言”……起唱,长达100多句的唱腔震撼在座观众的心。

红色题材的上海(沪剧)表达,在上海舞台上汇聚成强有力的红色旋律,回响在上海舞台的上空,镌刻在上海剧坛的成功碑上。

(原上海广播电台一级编辑、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文编 | 忻 颖

美编 | 音 云

推荐

  • 1雪莲花的功效与食用方法302
  • 2银行员工的个人演讲稿137
  • 3高中政治选择题易错点总结303
  • 4吉林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试题带答案190
  • 5图画多的法律手抄报内容资料228
  • 6姥姥家的两只猫作文307
  • 7最有效退奶的方法182
  • 8学包饺子的日记446
  • 9三亚城市更新计划红沙片区:三亚城市更新启动289
  • 10画小风车的步骤 教你画出可爱的小风车109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