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可以影响你三观的书:只有这3种书能刷新你的三观

时间:2023-12-09 05:37:33/人气:362 ℃

读书有没有用?关注我的朋友可能都是比较喜欢读书的人,大多会觉得有用。

但其实放到现实世界,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就像中医一样,有的人觉得疗效真好,有的人又觉得这全是智商税。

譬如,读书如果有用,那些没读过书的人,不也赚了钱发了财吗?读了好多书的人,也有不少最后穷困潦倒,甚至沦落为街头的行为艺术家啊!

作为一个读过一点书的人,今天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开门见山,我的结论是:读书确实能改变人看问题的思考方式,但是这事儿有概率,而且概率不是特别大。

具体来说:书籍千千万,各有其类,但只有三种,能真的改变你思考问题的方式

01

第一种我叫它“拨云见日型”。

我们所处的世界很复杂,各种信息层出不穷;世界里的人也很复杂,人性千差万别。

但是这种书,却能给世界和人,建立一个非常清晰,而且极具解释力的“体系”,就像拨云见日一般,扫除了你的认知阴霾,让你看清楚这个世界的骨骼构造。

拿我自己来说,我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见到这本书的,我以前也讲过这故事。

是在县城的一个地摊上,买到的一部建国后出版的《哲学》。

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普,从物质与意识这个基本的概念开始,一直讲到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立统一定律,逻辑相当清晰,非常有说服力。然后呢,再把这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思维,延伸到对社会的分析上,从而把经济、政治、文化的层级关系也给解释清楚了。

越读我越觉得整个世界越清晰,甚至可以说“豁然一亮”——万事万物的运行,就像太阳系模型一样,闪现在了我的眼前

拨云见日啊!我当时只有这个念头。

不过可惜这样的书终归很少,我后来读了不少书,也没见着几本。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确实就不是那么简单,人性也确实很复杂,一个很简明又很有解释力的体系,非宗师之力,不可为也

当然,除了整个世界,还有一些比较小的领域,也有这种“构建体系”的极品书籍。

比如英语,旋元佑写的《英语魔法师之语法俱乐部》,对语法的解释就相当漂亮、直观,深入人心:

还比如将复分析可视化,使其在视觉上变得直接美观的《复分析:可视化方法》:

这种书,很中二地说,是开启一个人“终身阅读”大门的书。让你对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产生强烈好奇,最后想要花一辈子来理解它。

更重要的是,你会变成一个“体系爱好者”,思维上变得喜欢用一个框架、一个系统来分析事情,让你的思考更“深重”。

02

第二种书,叫做“事件冲击型”。

这里不只是书了,可能就是一则新闻,新闻讲的一个事件,强烈地唤起了你的情绪,让你对某些事情、某一类人的看法,产生非常强烈的“认知印象”

比如我刚刚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赵玉令的农民,因为在美国读博士的女儿,不肯给更多的钱来帮自己儿子筹办婚礼,便亲手砍死了自己的女儿、女婿。

我也是农村出身的,说实话不是每个农村人都这么重男轻女,甚至还有重女轻男的(因为农村里的女儿一般更孝顺),但看到这个故事,仍然迅速生出了一些刻板的看法。一些略带歧视的标签,已经在脑中隐隐浮现了……

前面咱们讲过,所谓“思维方式”,其实就是人们把以前发生的事儿,当作“原型”,来衡量眼前的事情。这种“事件冲击”,自然会直接改变人们对很多人、很多事、很多地方的看法。

也就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比如说我以前对欧洲难民的看法,也是带着不少歧视的。因为新闻里面各种报道,全是难民们今天打了谁杀了谁强暴了谁,整个印象就特别差。

直到我看了纪实文学——《我未尽的苦难:欧洲难民危机全纪实》,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是如何跨越层层阻碍,九死一生地到达欧洲之后,我的观念才有所转变:原来大家都是人,原来战争才是最大的魔鬼。

当然,我不能说这种改变是好还是坏,但客观来看,人们的思维,哪怕是最顽固的那些,也会被鲜活的、人性的“事件”给重新塑造

这也是为什么我2019年开始大量阅读纪实类作品的原因——思维被冲击、改变其实是很爽的事情,特别是这些事儿还都是真实的。这比看小说好多了。

03

最后一种我称之为“破碎常识型”。

虽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比较混沌,但至少有着某些“常识”,支撑着我们,大概地把握着这个世界。

一旦这些常识受到挑战,我们就会有“三观被刷新”的感觉。

比如西游记咱们都很熟悉,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的故事,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给说道说道。孙悟空,简直已经成了咱们的“常识”。

但如果你去读《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你会发现,你的很多常识,都会被击破,最后成了一地碎片——

比如说,我们都以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但其实它根本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喜欢讲故事的说书人,加上喜欢听故事的人民大众,共同给创造的,吴承恩只是个挂名,也许根本就没这个人。

还比如,大闹天宫的悟空如此牛逼,怎么西天取经的时候总是被吊打?因为《西游记》是一个集体智慧的作品,所以它是很多不同的传说的杂糅——大闹天宫的孙大圣,其原型是福建等地的“猴精大圣”;而取经路上的孙悟空,则是玄奘西行传说里的“猴子保镖”,猴不同,战力自然有差。

还有,虽然《西游记》讲的是个佛教故事,但它的内核却是道教的,还可能是个道士写作或者整理的,等等。

当然,改编不能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别看书名挺畅销书的,但作者可不是在瞎扯,而是靠着严实的文献考据,甚至考古学知识,有理有据地在分析这部作品,不服不行。

这样的书,严肃一点的,还比如乔治·莱考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把把我们说的,非常日常的“语言”,进行分析,指出人类普遍具有的一些“空间思维”、“隐喻思维”。

我们日常究竟是怎么认知的?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一切,都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述说”中

初看真的相当震惊。

04

认为读书没啥用的,一般是两种人。

第一种,虽然没读过几本书,但是也算事业有成、人生幸福,他们没用上书,自然会觉得读书没啥用;第二种是书读了不少的,发现很多知识实在是太平淡了,深海的鱼、远古的战争、宇宙的演变……这些东西,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除了吹牛逼还有别的用处吗?

这其实是因为,能“刷新三观、重塑思维”,带来阅读“爽感”的书,就像人群中的美女,真的挺少的

有的人一开始的“初恋”,就是照本宣科的口水书;有的人找了半圈,也没找到自己的“梦中情人”之书,最后也觉得特没意思。

最后就觉得,读书,真没劲。

今天给大家介绍这三类呢,也算是从我个人的经验,给大家指一个方向,或者,给一个宽慰吧。

多读。

书界亦如人间,遇到平平无奇的,实属常态

如果读了大半,也只感到味同嚼蜡,不如早点分手,另觅新欢。

阅读之事,姑且做个登徒浪子也好!哈哈。

--如觉有用,请多多分享~~谢!--

往期精彩:

如何看懂世界经济格局?

怎么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中国人国民性的转变

究竟什么是“思维方式”?同样是人为什么想法完全不同?

推荐

  • 1最新清明节由来习俗演讲稿298
  • 220句新年激励自己的话198
  • 3简单表达伤心心情的句子素材321
  • 4换蛋蛋是什么梗?473
  • 52019年档案工作计划范文276
  • 6好的学习的方法有哪些321
  • 7学习态度决定我们的学习高度219
  • 8有关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308
  • 9大牌包包档次分类:快看看你的包是啥段位457
  • 10新款宝来内饰介绍:宝来这车内饰简陋的不行啊107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