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渭南乐队敲鼓的,没有渭南民间乐团炸不起来的场子

时间:2024-02-28 00:27:14/人气:422 ℃

如果你问一个宝鸡人吃席最难忘的画面是什么,他会告诉你是吃臊子面的场景。问一位陕北人吃席最难忘的画面是什么,他会发给你一张大雪天用生命吃席的图片。

而问一位渭南人吃席最难忘的画面是什么,有的人第一反应居然会是过事的时候请来的民间大乐团。

哪怕你在广袤的陕西大地上走过很多地方的路,见过无数的民间乐团表演。但只有在看到渭南大乐团的时候,才会深刻理解蝎子拉屎——独(毒)一份儿这句歇后语的内涵。如果你没看到,那可能是你吃过的席还不够多,或者对互联网缺少挖掘。

在盘桓于渭南大地上的民间乐团面前,被互联网吹捧的黑人抬棺在他们面前只能算是个弟弟。

不管是欢愉时刻的婚庆现场,还是大放悲声的葬礼仪式上,不管是在大荔、澄城、蒲城还是祖籍陕西的韩城县,渭南民间乐团总能在鼓噪的唢呐声以及洋鼓、洋号的敲击声中证明,谁才是蹦迪届的王者。

导演贾樟柯在1998年顺手买了两张VCD影碟之后陷入了沉思,他在自己的专栏文章里写到,有了VCD,我们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好电影;有了数码摄像机,我们能够轻易地拍下活动影像。

但他可能想不到,20年时间里技术革新浪潮汹涌,活动影像的拍摄器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数码摄像机。人们只要举起手中的手机,就可以轻易的记录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并随手发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上。

拍摄这些蹦迪短视频的主力,是来自渭南乡村县城大大小小的婚庆队伍以及参加吃席的普通人们。他们用手里像素不一手机,构图随心所欲的短视频,在资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构筑起了别具风格的渭南大乐团全貌。

有人在看完这些视频之后,心潮澎湃地宣称,“以前我觉得,只有盖着白布躺着听唢呐才算是对唢呐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但看完渭南大乐团的唢呐表演之后,我觉得我还能起来继续蹦会儿迪。”

虽然我在之前讲过,都市白领们夜晚在迪厅蹦迪的样子,跟乡村过白事上的社会摇没有区别。但没有内练一口气,你最好就在城市的迪厅里蹦跶一下算了。在渭南,一场淋漓尽致的蹦迪不是抖抖机灵这么简单的,是气与身合的展示。至少你得确保蹦迪的时候,嘴里的唢呐不能岔气破音。

蹦迪是一门艺术,跟那些在夜场本地的年轻人们相比,只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渭南乐手们才能玩的脱俗且华丽。一般人的蹦迪在他们眼中只能算是脑血栓康复训练。

“室内蹦迪靠音浪,野外蹦迪靠体质”,一段2分钟的视频,透着一股子内外兼修的狠劲儿,让人们对乐手的身体素质瞬间肃然起敬。

同样是依靠给人过事恰饭吃的民间乐队。渭南民间大乐团永远不像其他民间乐团那样小巷子赶猪直来直去,什么点儿轮到谁出手,现场吹两瓶啤酒,跟着音乐甩动一头黄毛就算完事儿,而是像拆盲盒一般,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乐手打算先蹦为敬。

唢呐一响,万事皆休,金钹一拍,立即下跪。打着金钹的小哥,身如游鱼一般晃进人堆,咵嚓一跪,就显示出了基本功的扎实,动作行云流水,就连太极圣手马保国老师看了都得自叹不如。

想要在渭南民间乐团里闯出名声,必须的学会对环境的掌控、对对手的观察、对形势的判断,以及对大势的理解。然后见缝插针,顺其自然的蹦起来。

敲洋鼓的长发大哥,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什么才叫老油滚出老油条。身挎洋鼓,脚踩大地,从这片黄土地里汲取传统的力量,完美的将西洋乐器与秦腔里的“梢子功”相结合,一个八拍不到,就能把围观的老乡给彻底征服了。

而这个,仅仅只是洋鼓蹦迪的入门技法,只有真正经过岁月历练的鼓手,才懂得该怎样蹦迪才是飞一样的感觉。首先得确保有一副好牙口。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明白,在渭南民间乐队想要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得拿出真本事,因为里面各个都是人才,个个都有绝活。对每一个渭南乐队的乐手们来讲,每一个未曾蹦迪的过事现场,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这种对蹦迪无与伦比的热爱甚至感染到了参观云蹦迪的人,有人在看完长号手的表演之后,动起了拜师学艺的念头。

但我个人觉得,在渭南民间乐团学习长号,是要经过多方面考量的,就像打鼓的首先得考虑发量以及牙口一样,要学习吹长号首先要考虑的不该是你的肺活量能不能拿得下这个活儿,而是要考虑你的菊花是不是铁打的。

有人此前就曾声称,自己的一个兄弟在渭南民间乐团进修蹦迪专业,打算以后在迪厅里能够出人头地,没想到后来最突出的却是自己的腰椎间盘。

但这还仅仅只是渭南民间乐团的一部分魅力。老话说得好,十年金钹百年鼓,一把长号登云霄。千年扬琴万年笙,一把唢呐定乾坤。

一个民间乐队里,对音乐趋势的理解必须具有前瞻性,要论整个民间大乐团,对音乐前瞻性诠释的最为深刻,还得是唢呐手们。

乔治·米勒的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里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废土世界里,不死老乔手下穿着大红色连体秋衣的吉他手站立于车前,手中的吉他,随着狂暴的音乐,有节奏的喷出熊熊烈火。

尽管究竟什么是废土朋克,渭南大大小小的乐团可能不知道。但显然渭南民间乐团的唢呐手们,对于让乐器喷火这件事儿,早就安排的明明白白了,给他们一把唢呐,就能瞬间变身废土朋克。

这种对音乐理念的极致探索,也普及到了整个乐团,渭南红白事上的爆裂鼓手们,早已将流行的打酒鼓改良为打火鼓了。像歌里唱的一样,我不管站着坐着躺着趴着都要快乐,让音乐动次动次动次动次快要聋了,不管了不想了不等了不要不快乐。

有时候你甚至会发现,对在红白事上的乐手们来讲,无论是唢呐还是洋鼓,可能都不重要,就像最高深的武术一样,乐手们早就达到了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的至高境界。

“不要怀疑我的嘴,每句都让心跳跃,我们已经来到对的时间对的位置,为什么不要!做!对!的!事!你喷的火是我的造型”,一个看完渭南民间乐手喷火的老乡这样总结到。

只有在渭南,乐团们才会用「弄事」来形容自己接到的活儿。陕西其他地方,都是讲「过事」。「过事」和「弄事」之间的差距,是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之间的差距。不是每一个陕西民间乐队都有资格将过事说成弄事。这个词是对想象力和精力的肯定。你得有技惊四座的绝活儿,蹦的动迪,永远不向这片土地上流传已广的红白事规矩屈服,才有资格敢说一声给人弄事。

他们可以缺席很多个婚礼或者葬礼仪式,却不会放过一丝在婚礼或者葬礼上蹦迪的机会。

也许只有渭河流域一望无际的原野,才能孕育出这样的一群民间乐手来,人们常说野渭南,指的是渭南地广,一眼望去是广袤的原野。但也有人说,野渭南,讲的是这帮出没于红白事上的乐手们,充满了野性的力量。就连老哥们所在的乐团名字也都充满了野性,老鼠精,二杆子,二锤子……听着像是在骂人。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视频底下渭南老铁们的评论,没有一句不好的。要么是比划666,要么是要求对方留下联系方式,准备预约一场大型蹦迪。

互联网上每个渭南籍的网友,在渭南民间乐队面前都保持了最大的瑞思拜,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老哥们敢于灵堂蹦迪。因为他们知道,每当有乐手开始蹦迪,不是升天,就是拜堂。人生总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

渭河平原上空刮过的风,从来都没能驯服这些躁动的灵魂。乐手们总是尝试着展示他们对于爱与死亡的理解。

在渭南乐手们看来,其实都一样,婚姻是人生另一段的开始,死亡不过就像《镰仓物语》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生的中转站罢了。就像这片土地上,普通人们对结婚与死亡的理解一样,两者都是人一生中最隆重的最体面的时候,但不管哪种场合,概括起来,就是要热闹。

这些民间乐团活跃的地方,最高一级也就县一级,他们只为普通人而蹦迪。换句话说,对于一生都淹没在乡土之中的普通人来讲,这辈子就像一个漫长的无声镜头。曼德尔施塔姆写,我们活着,但感觉不到脚下的土地。十步之外,便没人听见我们。但即便是普通人,也想着在人生某个重大时刻,变得有声响起来。

无论看客们喜欢也好,厌恶也罢,民间乐团只是用自己理解的热闹方式来致敬生命,致敬那些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普通个体。从理论上来讲,文人墨客们可以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与普通人纪念普通人,一路吹吹打打,一路欢脱,一样充满力道。

互联网上的渭南有多种多样的形象,他们从未妄图以此与“渭南印象”画上等号。但互联网的奇妙之处恰恰在此,当人们在互联网上搜索渭南的时候,总会看到他们。

但有这些民间乐团蹦迪的地方,都只与普通人有关,为他们的人生开启新的旅程或者画上句号。哪怕这种方式你不理解。所以,你只需要知道,在生活面前,总有人试图用不一样的方式纪念爱与死亡就行了。

作者 | 陈锵 | 贞观作者

推荐

  • 1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2_高一英语必修2课堂练习:unit1232
  • 2有关环境规则的作文395
  • 3亦如我们误读秋风阅读答案436
  • 4传统文化孝道故事391
  • 5暴雨安全常识109
  • 6打桌球的周记421
  • 7高中老师给学生的学期评语448
  • 8政府调岗申请书247
  • 9卧底归来第二部全部剧集,一部每个角色都有思想的新奇剧396
  • 10希特勒为什么能使德国崛起?希特勒为何在当时的德国那么受欢迎458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