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风景孙中山故居:广东中山孙中山故里旅游区

时间:2024-02-17 11:59:15/人气:279 ℃

广东中山 孙中山故里旅游区 吸睛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入口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广东省中山市,早前称为香山;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刚去世的国父孙中山,香山易名为中山。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这里是他成长及革命思想萌芽的重要地方。围绕「孙中山元素」成立的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总面积达3.15平方公里,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翠亨村、辛亥革命纪念公园和犁头尖山、中山影视城五个核心组成。

中山纪念堂,是中山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大厅。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馆方陈列的孙中山幼时雕像,与青年时照片。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孙中山纪念馆。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犁头尖山,风景秀美。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龙田」是翠亨村外的一块耕地,其中两亩六分田由孙家租耕。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大门入口处白底蓝字「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十分醒目。纪念馆是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

孙中山故居位于翠亨村的西南角,与村里的其他民居相比,具有坐西向东、外洋内中、门多窗多、回环连通的特点。故居室内的陈设保持着1892年至1895年间孙中山经常返乡居住的景貌。这所房子历经百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11月12日,分为孙中山纪念展示区、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等展览区域,突破一般名人故居、纪念性博物馆传统的旧居复原加辅助陈列的二元模式,逐步形成以「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立体的、多元化的陈列展览体系。

翠亨村是哺育孙中山成为一代伟人的最初摇篮。为了保护孙中山故居周围的历史风貌,纪念馆开辟了翠亨民居展示区,利用邻近孙中山故居的旧民房,复原、仿建了部分清末民居,布置了富有家庭、中等农家、中等商家、侨眷、贫穷人家、更楼及民俗展览,再现孙中山故乡当年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展示了翠亨村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民俗风情。

1999年落成的陈列展览综合楼-孙中山纪念馆,位于孙中山故居西北侧,馆内设有《孙中山生平史迹》、《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两个固定陈列。

翠亨农业展示区原是名为「龙田」的一块耕地,占地约60多亩,其中的2亩多曾由孙中山和他的父辈耕种过。

纪念馆保留了原来的水稻种植区,开辟了作物种植区、水稻耕作农具展、禽畜饲养区以及介绍珠江三角洲特有农业生态的桑基鱼塘区,设置了介绍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方式的现代农业展示区。通过这一区域的建设,使青少年一代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孙中山出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辛亥革命纪念公园,占地约20亩,是以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生态型广场花园。

犁头尖山位于翠亨村北面,因形似犁头而得名,是翠亨的最高峰,登山可俯瞰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全貌。山上葬有孙中山祖父孙敬贤、父亲孙达成、兄长孙眉、亲侄孙昌和孙氏家族墓群。

中山詹园 以孝闻名岭南

中山詹园是岭南最大古典私家园林。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中山詹园,又名中山大宅门,坐落在中山市南区街道北台村,是岭南地区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

詹园占地百亩,始建于1998年,是由园主黄远新亲自设计,聘请数百名苏杭能工巧匠,历时五年,为父母建造的一处淡雅精致、颐养天年的静心居所。为彰显严爱、永志慈恩,园主以父名命桥,以母姓冠园。2003年,詹园开始对外开放,自此,詹园以「孝」闻名岭南。

中山詹园综合中国古典园林精髓。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詹园建筑以苏杭园林为基调,综合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强调岭南水乡的布局脉络,结构简洁而凝重,风格古朴而洒脱。于天光云影间,映衬出青砖灰瓦、粉墙绿树、斗拱飞檐、回廊曲径、色调明朗,构成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取材多为民间古旧材料,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凝聚着历史的痕迹,阐释着园林艺术与人文景观融合的高尚审美理想。并使湖洲山、北溪河等自然风光与詹园建筑构成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詹园占地百亩,分为詹园祝寿、歧江廊桥、詹府种福三个区域。

詹园祝寿区:汇聚古今中外杂耍技艺,营造民间浓浓亲情。游客始到,乐鼓齐鸣、欢声喧天,司仪带领大家载歌载舞;各路圣贤举礼进寿,同贺寿典,喜满詹园;众多丫鬟同绣寿字,飞针走线,曲不离口,喜上加喜;取来百花精华,蒸于一炉,香气缭绕,同袭游人;詹老太蒸浴完毕,红光满面,喜上眉梢,向游客派发寿糖,并和大家一起欣赏詹园大戏。

歧江廊桥区:一江连两岸,廊桥多遗梦。河边牧童水牛,浣衣纱女,鱼鹰竹排,太公垂钓。詹园内外环水,桥多船多,桥边廊亭穿插中山特色民俗,与桥下的樵夫对歌,热闹非凡。歧江每天上演灯船巡游、花尾渡巡游,游客既可以乘坐游船,欣赏歧江风光和詹园风貌;也可荡起双桨,划行在内河,融入詹园美景之中。

小榄菊花会、长洲醉龙 迷人

小榄菊花会,美不胜收。

小榄菊花会是流行于中山小榄镇的民俗活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小榄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称为「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色彩斑斓,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长洲醉龙,因舞者起舞时要醉态朦胧,故名「醉龙舞」。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小榄一直享有「菊城」的美称,早在南宋,便有小榄人开始种菊。相传南宋咸淳年间,失势的皇贵妃胡妃(另一说为苏妃)逃出皇宫,隐居在广州府的南雄珠玑巷。后来消息走漏,咸淳九年,当时的皇帝宋度宗为追究此案,扬言要屠村灭口,于是发生南雄珠玑巷居民避祸南迁之役。咸淳十年甲戌,珠玑巷有部分难民逃至珠江支流西江江畔的顺德县,以打渔为生。

相传当时有一「通天桥」,连接顺德与香山县小榄。渔民都到对岸的「大榄」和「小榄」两个丘陵上休憩、晒网。时值秋高气爽,月白风清,渔民见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黄菊遍野,溢香流金,景物宜人,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福地,于是在这片黄花盛开的地方开村垦荒,建立家园,逐渐繁衍。从此,小榄人便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因为这段历史,菊花在小榄成为一种图腾,一种象征。

长洲醉龙,舞者起舞时要醉态朦胧。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1736年,小榄的一些文人举行了比试各家菊艺的「菊试」,成为菊花会最早的雏形。1782年,小榄举行了首次的菊花会。现在每隔60年,逢中国传统干支纪年的甲戌年,都举行一次盛大的菊花大会;大会期间,每年或数年举行一些小型的菊花会。1994年的菊花会,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菊花大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醉龙源于中山西区的长洲村,并从长洲辐射到石岐张溪、沙溪、大涌、火炬开发区濠头等地。

醉龙舞,又称转龙头、舞木龙、舞柴龙、舞龙船头,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一种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于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的巡游活动中表演。因起舞时要醉态朦胧,故名「醉龙舞」。醉龙舞表演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和巡游等。巡游时,表演者手持木龙,边舞边喝酒;途中如略有清醒,持酒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醉龙舞不仅将中国传统龙文化和酒文化相结合,还融汇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实现舞蹈艺术和民间武术的统合,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乡茶果 寓意深远

三乡茶果,各色精致糕点,色香味俱全。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三乡茶果,是中山三乡镇的特色饮食习俗,每年三月初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三乡人家都会把草药或者蔬菜混合米粉蒸出各色精致糕点,用以拜祭祖先,然后再食用。三乡茶果包括三丫苦糕、蒸白饺、蒸芋头糕、蒸萝卜糕、豆捞等。

特色茶果。图/本报广东中山传真

三乡茶果习俗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些源自福建的茶果饮食习俗与本地风俗相结合,成为了独特的三乡茶果饮食习俗。清同治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中,已经有三乡茶果饮食习俗的文字记载:「三月清明描柳,三日采三丫苦叶作粉图蒸熟以荐祖考。」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自诞生至今,数百年以来一直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传统饮食习俗。

三乡茶果根据不同时节的信仰崇拜和民俗习俗,制作出不同的茶果,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茶果饮食习俗。正月初一做豆捞,取其「有捞有捞」之好意头;正月初七人日吃角仔,庆贺人人生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吃酒丸,象征团团圆圆;二月初二「土地诞」煎锅罐「打小人」;三月三包叶仔、炊煎堆祭祖,还做三丫苦茶果供奉传说中最能吃苦的「祖先姑婆」;清明扫墓,必须黄糖松糕拜拜先人;四月初八浴佛节寿桃析福;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硷粽和炊蒸硷糕祭袓食疗;农历七月十四孟兰节,每条村轮流吃濑粉,祈求人长久;八月十五中秋节,蒸馒头,取人月两团圆之意;九月初九重阳节,蒸九层糕、白水饺,供奉祖先;大除夕,煮煎堆、蒸角仔用以压岁钱;同时,蒸好一笼大年糕等到正月初二开年,寓意年年高升。

推荐

  • 1议论文阅读强化训练附答案124
  • 2如何给新生儿换尿布有什么技巧193
  • 3商标转让公司注销204
  • 4简短有力的励志格言394
  • 5有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290
  • 6春节各地习俗114
  • 7关于爱情里那些感伤又带着无限感动的瞬间224
  • 8关于高三励志孩子的话语380
  • 9华为mate60pro要不要开自定义充电:关于华为Mate60,Pro充电这10点信息必须知道380
  • 10哺乳动物的主要身体特征:哺乳动物的,飞行440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