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能力却故作谦虚 笨得出奇,却春风得意

时间:2023-12-14 05:23:13/人气:380 ℃

素语素说,肖肖读书。

各位书友,大家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阅读的这本书《曾国藩传》,和以前出版的曾国藩传、大传及评传有所不同,此书将带给我们不同的认知。

*********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一个人考了7次才中秀才。

30岁以前太平庸,30岁以后人生开挂,他是晚清举足轻重地响当当人物。

以上不同的描述却是同一个人,直到现在,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还仍旧影响着后人。

他就是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

世人对曾国藩的研究和评价不计其数,每个人对曾国藩的了解或多或少,他政治生涯的功过暂不评说,仅曾国藩自我修养,却是流芳百世,后人争先效仿。

本书作者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著有《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任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据张宏杰说,自己为何对曾国藩如此感兴趣,有两个原因。

第一,曾国藩的重大意义是他展现的“中国式力量”,他展示的是中国人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正面价值。

第二,曾国藩的个人成长是种典范,能给后人提供力量。他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他的祖上世代农民,他的智商平常、身体素质差、年轻时恶习多、自我管理差。可曾国藩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脱胎换骨,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这本《曾国藩传》围绕曾国藩个人的心路历程、对他的一生突出重点展示,而不是均衡叙述,去满足不同需要的读者,全面细致地解曾国藩。

接下来,我们将从本书的第一章1-14页内容走进曾国藩30年岁前的人生。

曾国藩的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载的老曾家也没有出一个秀才,因此,老曾家一直就有个科举梦。

曾国藩读书,得益于他的祖父曾玉屏。

曾玉屏年轻时没读过书,成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喜欢跑城里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

有一天,一个老头指着正在花天酒地的曾玉屏,教育自己的孙子说,长大后千万别和他学,又没钱却总跑到城里装大爷,这个家早晚会败在他手里。

曾玉屏听到这番话,大受刺激,以为自己活得挺精彩,没想到人们在背后是这样看他。

“自是终身未明而起”。那时候曾玉屏35岁,他带着长工起早贪黑,下地干活,发誓要兴家立业。他告诉曾国藩,自己种的菜吃起来才香,辛苦挣来的钱花着才安心。

曾玉屏奋斗十几年,使曾家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在地方上有了威信,他为人有主见、有魄力、性格刚直,所以周围的人有纠纷总让他来断理。

发家之后,曾玉屏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不惜花高价请名师,教长子曾麟书读书。而曾麟书天资愚钝,人到中年四十岁,考了16次,总是名落孙山,怎么也中不了秀才。

于是,曾玉屏把希望寄托在长孙身上,长孙就是曾麟书之子曾国藩。

曾国藩五岁开蒙,八岁读完五经,九学学八股文,刚满14岁就和父亲曾麟书一起开始了赶考生涯。

可惜,曾国藩连考5次,场场落第。

虽然曾国藩父子屡次落榜成为了乡里人的笑话,笑曾家是痴心妄想。

但曾玉屏决定的事从不放弃,旁人劝他算算命,他却“三不信”,不信风水、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他坚信,儿子孙子重孙子前赴后继,总有人中举人进士,让曾家有翻身的那一天。

曾玉屏的这种信念和不认输的秉性,对曾国藩一生影响很深。

曾国藩父子俩又第6次并肩去考秀才了,这一次,老天怜悯,曾麟书终于在43岁中了秀才。曾国藩不仅落榜,还因自己的文章“文理欠通”,被当成了反面典型全省示众。虽然主考官让曾国藩作了祭孔时的乐舞生,也可以在下次考试免县试和府试,可这种荣誉并没有抵消曾国藩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评价,这是他生平的第一次打击。

曾国藩痛定思痛,找到了失败的原因。

第一,自己太笨。

曾国藩的湖南老家,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可以充分说明“笨得出奇”的特点。

曾国藩从小读书特别努力,有一天晚上,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躲在房梁上,准备等着这家人都睡了,再下手偷东西。

但小偷怎么也没想到,曾国藩的这篇《岳阳楼记》始终记不住背不了。小偷都在房梁上睡了两觉,看见曾国藩还在背。

小偷急了,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子,还背什么书?听我给你背一遍。”

结果,小偷从头背到尾,甩门扬长而去。

不管这个笑话是否真实,曾国藩确实是天资平平。

第二,曾国藩六次落选,不仅仅只是他个人笨的问题,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落后的教育方法。

曾国藩开蒙后,一直由父亲曾麟书教学。读书很笨的父亲教儿子,死记硬背就是常用的教学方式,虽然基础扎实,可同时让曾国藩缺少了灵性。

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的文章过于重局部,需要在大局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曾国藩7次参加科举,在23岁终于中了秀才。在中秀才的第二年,又马上中举人,这就是所谓的“联捷”;28岁高中进士后,更名国藩(老师认为原名“子城”太俗气)。然后,曾国藩在中进士后,为了进翰林,参加了“朝考”,结果发挥得异常出色,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后,喜欢他的文章,钦点第二名,授曾国藩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是曾国藩在仕途上获得的一个绝佳起点。

曾国藩从中秀才到翰林院,他的人生一路开挂。

这期间,曾国藩到底做了什么,才让自己本是平庸的人生, 峰回路转,变得如此春风得意?

艰难的科举经历成了曾国藩极好的自我教育,反而激发了他“愈挫愈奋”越挫越勇的性格。他具有超人的努力。

曾国藩因从小崇拜祖父,在他的身上有着和祖父一样的倔强、不服输。他笃定,人笨,但只要努力,天底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艰难的科举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他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胜过机巧。

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这种独特的人生,也源于曾国藩的自身经历。

他就是凭这种“笨功夫”,一路前行,打通了科举这条路。

由于父亲的教学简单直接,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要谈下一句。

如果曾国藩记不住,他就反反复复教,走在路上、躺在床上,随时在讲,直到曾国藩学会了才会罢休。

就是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曾国藩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以下是曾国藩总结的下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所以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总是受挫折的打击,所以“逆商”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如盖房子,基础要牢,房子自然盖得高。

曾国藩在《送郭筠仙南归序》说:“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得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意思是说,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曾国藩就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放眼望去,历史的舞台上有很多的名人都是勤而补拙、发奋图强的榜样。

“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说的是白居易被调任苏州刺史,认为自己生来笨拙,所以靠勤奋来弥补。于是,上任后谢绝所有的晏请,一心处理事务,整顿吏治,政绩极好。

梅兰芳说,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人家练习十遍,我就练习一百遍。”他以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终于过了台词这一关。

华罗庚说:“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一分辛苦凭添了一分才智,也就增添一分成功的可能性。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智力平常的普通人,如曾国藩一样。

中国有一个成语:“笨鸟先飞”,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叫做“成功是1%的天分加99%的勤奋”

要想取得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唯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未来可期。

推荐

  • 1与珍惜时间相关的名言147
  • 2去香港旅游攻略286
  • 3吃鸡怎么找队友123
  • 4废旧电池倡议书190
  • 5有关青年干部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386
  • 6心愿作文500字保护环境348
  • 7人力资源培训心得体会179
  • 8白羊座与什么星座最相配431
  • 9外地人在北京生育可以报销吗?非北京户口在北京生育411
  • 10冬天润肺止咳的好方法 阳过,之后别大意建议给家人喝它466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