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三国:三国,关于刘备三顾茅庐

时间:2024-04-27 20:37:54/人气:373 ℃

本文原创

“三顾茅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其常用来作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比喻。但是“三顾茅庐”背后真正的隐情,是否就真如我们平日所知的那样吗?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历史上真正三顾茅庐背后不为人知的事情。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三顾茅庐这件事情在三国的历史中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并非如“草船借箭”、“刮骨疗毒”一样是演义出来的。

《三国志.蜀书》的诸葛亮传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明确文字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除此以外,我们大家都读过的《出师表》中也说明了:“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出自诸葛亮之手,且写成的时候正是后主刘禅时期,那时蜀国还有不少老臣尚存,诸葛亮不可能在这方面扯谎,因此可以确定,三顾茅庐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而诸葛亮明知刘备亲自拜访,却还是要让他跑了三趟才能见到呢?

站在刘备的角度讨论“三顾”还是比较明白的。自黄巾起义直到败走汝南,刘备可以说是前半生漂泊无依,纵有大志,却无用武之地,所以他急切地需要一名能够为他统筹谋划的智略之士。

更何况徐庶与司马徽都曾在刘备面前夸赞过诸葛亮,这就更让刘备对这个未曾谋面,却已经如雷贯耳的“卧龙先生”深生仰慕之情。

而且刘备历来示人以礼贤下士,宽以待人的形象,如今面对名士举荐,而自己又求贤若渴,因此委屈拜访,三顾草庐也就变的不是那么不可思议了。

而这件事情的真正的问题是出在诸葛亮身上的。

虽说那个年代的名士,以及有才华之人多有些傲骨和清高,往往对士族阶级颇有傲慢之心。而刘备却并非普通人,至少在当时来讲,他的声望却是海内共知,仁德之名天下共晓,更兼大汉皇叔的身份,这样的人来亲自拜访,而孔明却让他跑了三趟才见到,确实有些说不通。

对于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有三点:

第一也是最为普遍的认知,那便是诸葛亮让刘备有一种“淘尽黄沙始得真金”的感觉,让他对诸葛亮的重视度提高,往往越难得到的,得到后就越珍贵。

但是单单这一点却绝对不是让刘备三顾的主要原因,虽说有一些傲气是必要的,但是过犹不及,否则则会显得过于无礼了。

因此,第二个和第三个理由才是真正促成了三顾茅庐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里,都有这样一段描述。诸葛亮和他的几个好朋友常在一起聊天说话,诸葛亮说他们以后如果入士,可以做到郡守刺史,而这些人反问孔明,孔明却笑而不答

这件事情从某个角度反映了诸葛亮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也正是他的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的体现,那便是辅明主而兴汉室,相天下而成霸业。

可是就当时的天下形势而言,大部分诸侯均已覆灭,仍然活跃的势力中,可以辅佐的人寥寥可数。北有曹操,南有刘表,东有孙权,西有刘璋,除此以外就是漂泊无定的刘备了。

而刘表刘璋暗弱无能,不是能辅佐的明主,即使投靠恐怕也是白费心力,因此他们决计不在孔明的谋划蓝图之中。

江东孙权,虽然有勇有谋,但是江东势力从孙坚开始,已经经过了三代君主,其政权势力早已成熟和稳固,更有很多的三世老臣,托孤之重,诸葛亮若去,恐怕很难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无非也就是两班文武中的一员,与他自己类比管仲乐毅的理想相差甚远,这点从后来庞统投东吴却不重用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孙权也自然从诸葛亮的选择题中被排除了。

那么唯一剩下的就是曹操和刘备二人了,这似乎也贴合了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了。

而这二人之中,曹操恐怕也直接被诸葛亮淘汰掉了,毕竟诸葛亮想做的是一个扶汉室,而匡天下的贤相,在这一点上,他的政治理想与荀彧是不谋而合。

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王霸之心已明,早晚必有篡位之举,这与诸葛亮完全不在一条路上,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他是不可能选择曹操的。

最后,只剩下了刘备,虽然从理念上二人是相同的,但是以刘备现在可以操作的空间,以及目前天下形势而言,想要实现诸葛亮理想的蓝图,其实已经是不太可能了,因此,选择出山辅佐刘备与不选择辅佐刘备,其实意义都不大了。

因此,当然知道徐庶等人把他举荐给刘备后,他非但不喜,反倒责备徐庶,这也正说明了,他知道势已不可为,即使出山也是枉费心血。

这点,从司马徽的一句话里也可以看出端倪:“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也!”这意思就是说,孔明虽然遇到了能够让他实现抱负的明主,但是当今天下的时势,却使得他的抱负再难实现了。

那么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前面那句“笑而不答”,不仅包含了孔明的理想抱负与另外几人不同,无法言说之外;另一个层面也体现了孔明无奈的心情。

所以当刘备第一次拜访的时候,他选择了逃避,而这个逃避,一方面是不想为了一件已经不太可能完成的事情而呕心沥血,另一方面其实他也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再考虑的机会。

而恰恰是刘备的礼贤下士和他自己心中难以熄灭的政治抱负,才让他终于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其实在刘备第二次拜访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下定决心帮助刘备做出一番事业了。

可是为什么这第二次的拜访,刘备又是扑了一个空呢?这就是第三点了。

这个就好理解了,如果我们要是选择面试一个心仪的企业,必然会做好面试的功课。诸葛亮这第二次就是去做这个功课了。

其一是为了完善自己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隆中对便是他做好的功课。其二也是为了看看刘备真的是否如他所表现的那般求贤若渴。而事实没有让诸葛亮失望,两番扑空,刘备非但不恼,反倒更加的迫切,这一切孔明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于是才有了第三次的拜访,而正是这次,孔明再也没有回避。

后面的事情大家就非常清楚了,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总而言之,三顾茅庐,看似诸葛亮故意躲避了两次,而实际上,这是诸葛亮心路历程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诸葛亮从不愿出山,到最后下定决心辅助刘备的一个过程。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想若没有刘备的三番拜访,诸葛亮恐怕一生也就不出隆中了,三国的历史恐怕就会改写,这岂不是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虽然有些理想也许不可为,但是有为的心却不能熄灭。

不知诸位是否赞同以上观点?

推荐

  • 1关于对党绝对忠诚发言稿范文291
  • 2励志课前故事406
  • 3流淌在心中的歌151
  • 4好看的毛笔楷书书法作品图片400
  • 5如何让有毒的隔夜菜变健康148
  • 6为爱挺直高考阅读题及答案268
  • 7影视专业简历模板386
  • 8租房感悟高考阅读题及答案122
  • 9catti真题及译文 202311CATTI三级汉英,呀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384
  • 10抗流感的菜:9种过得了嘴瘾抗得了流感的125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