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范进中举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人气:297 ℃/2023-08-05 09:24:28

《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又以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上揭示了世态炎凉。

今天小编将与大家分享的是《范进中举》文章基础训练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基础训练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星宿作揖 腆着 带挈桑梓

解析:这几个字都是易读错的字,既有多音字,也有形近字,注意认真辨形后再注音。

答案:xiù yī tiǎn qiè zǐ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酌 懊恼 绌病 千恩万谢 B.斋公 拜见 带挈 不醒人事

C.醉熏熏 衣襟 阎王 恳求谅解 D.轩敞 踱步 两锭 今非昔比

解析:A项,“绌”应为“拙”;B项,“醒”应为“省”;C项,“熏”应为“醺”。

答案:D

3.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

2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3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4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拾……起走上集去。

5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

解析:古典白话中的一些词语与今义不同,注意积累。

参考答案:1丢脸的家伙。

2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占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3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就是“文曲星”下凡。

4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5连连答应。

4.判断正误,“√”表示对,“×”表示错。

1《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罪恶为中心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节选自该书的第三回。

2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胡屠户是一个嫌贫爱富、粗暴庸俗的人;张乡绅则是一个结党营私的人。

3作者为了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胡屠户、张乡绅等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解析:1涉及文学常识,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案:1√ 2√ 3√

 范进中举课后练习题: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乙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胡屠户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

5.甲、乙两段文字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解析:甲文借“老太太”“报录人和邻居”的反应来烘托范进的疯态,此为侧面描写。

参考答案:甲文描写细致,有细节,有侧面烘托;乙文主要是语言描写。

6.甲段文字描写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有四个层次,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文字中张乡绅主动拜访中举后的范进,并送银赠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对课文的进一步的理解。

参考答案:昏倒 疯跑 踹进泥坑 疯走上集

达官显贵之间互相攀附利用

7.甲段文字中写老太太“慌”和“哭”,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这些描写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解析: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中心人物,属侧面描写,作用是表现中心人物的特征。

参考答案: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范进。作用是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8.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范进为什么喜极而疯。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解析:把范进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里理解,紧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参考答案:范进一生苦苦追求,从20岁到54岁,长期感受到世态炎凉,清楚地知道剥削阶级拥有什么样的特权,几十年极端贫困的生活及卑下的地位,让他对中举梦寐以求。他不顾一切地参加考试,是盼着一旦梦想成真,一切苦难就会过去,他将拥有一切。中举后他心理上无法承受这巨大的喜悦和变化,因此喜极而疯。这种现象正说明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阅读《范进进学》,完成9—12题。

荏苒三年,周学道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这周学道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著幕客,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

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

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谒见那日,著实赞扬了一回。

选自《儒林外史》

9.范进已经五十四岁了,为什么还叫“童生”?

解析:了解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

参考答案:“童生”的称呼与年龄无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叫儒生或童生。

10.根据语境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进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荏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语境来体会。第一个词语要对科举制度有所了解才能答出。

答案:考中秀才 时间渐渐过去

11.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属于________描写,写出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解析: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答案:外貌 穷困潦倒,凄凉可怜

12.范进考了二十余次未考中,还在继续考,是什么促使他如此热衷于科举?

解析:从科举制度的作用角度来谈。

参考答案:只有通过科举才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

二、语言运用

13.2010上虞中考模拟,5在班级举办的“走进名著”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畅谈名著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一位同学说到社会上有不少“戏说”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现象,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已被一改恶名,成了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而“猪八戒”则被狠狠地“春光灿烂”了一番。对此,有的同学欣赏,有的则斥之为“恶搞”。主持人邀请你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你将怎么说?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关注名著与生活,无论持赞成或反对意见都必须言之有理。不赞成,主要应从文学的严肃性、文学作品形象的典型性切入;赞成,则从时代发展,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等角度切入。

答案:略

  • 热门

  • 1什么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的临床表现247
  • 2老年人跳舞用的音响怎么买131
  • 3大学生寒假期农村社会实践报告341
  • 4什么人能镇住天秤男178
  • 5小学数学课听课心得体会范文137
  • 6关于小鸡的儿童故事435
  • 7端午的鸭蛋练习题及答案242
  • 8高考语文强化模拟练习及答案408
  • 推荐

  • 1细腿裤怎么搭配3xl?日本女人带火了一条裤子277
  • 2智学网的作业能学生互批吗?让因材施教更精准北师大124
  • 3张惠妹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站在高岗上,原唱张惠妹390
  • 4晋城火车站有哪些线路?速看7月1日起铁路再调图301
  • 5问道手游游戏怎么样?问道手游游戏特色130
  • 6金刚狼三为什么金刚狼会老?解密十大金刚狼3删减片段417
  • 7沈阳2天1夜适合去哪里玩:三天假期沈阳的朋友都去哪里玩呢126
  • 8到四川黄龙旅游需要注意什么?成都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430
  •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