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励志创业史

华人励志创业史

人气:209 ℃/2023-07-28 10:12:20

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希望能帮到你。

篇一

每一次公开演讲或者面对媒体,刘强东总是快人快语,从不拐弯抹角:“京东这样的公司,一定是我的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不可改变。”

创业十几年来,刘强东在中国电商行业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是颇具争议的人物。因为他犀利的言辞往往直刺竞争对手的软肋,因为他总是快意恩仇地挥刀而战,不管招来怎样的褒贬。

刘强东堪称中国互联网第二代创业者的缩影——焦灼、痛苦始终伴随,终日迅速奔跑却难免九死一生。他最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关注点总是聚焦用户,把握了中国电商行业的真实脉搏。

用户体验VS商业模式

2014年,对刘强东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5月22日,京东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这离京东商城创办刚好过去了10年。这10年,是中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10年,刘强东的每一步都踩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正确节点上。

创办京东之前,刘强东在中关村卖光磁产品。网上卖数码产品的电商企业,京东并非第一家,当年,曾有一家名为搜易得的数码商城,刘强东还在上面开过店,搜易得关门之时,刘强东的京东商城也上线了。

作为混中关村的小老板,刘强东深谙中关村数码卖场里的“猫腻”,搜易得倒掉也给后来者以警示:不以用户为中心,不注重用户体验的商业模式,最终都会被淘汰。

京东商城上线时商品种类并不多,但刘强东坚持正品经营,他相信,正品低价才是用户核心的价值诉求。为此,他整天趴在网上发帖,与网友互动,慢慢地,京东积累了第一批忠实用户。

信任和口碑的推动力让京东商城快速成长,不过,刘强东开始就做自营,一方面需要应对IT数码行业快速的价格波动,另一方面还要应对业务快速扩张所需要的前端运营成本。到了2007年,京东开始缺钱。机缘巧合,京东一个客户将今日资本的徐新介绍给刘强东。徐新出手就给京东投了1000万美元。

拿到钱的刘强东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就是自建物流。一位京东高管曾经觉得“这简直是疯了”,因为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物流是个重资产行业,是极其烧钱的。事实证明,后来京东在物流上一年最多烧掉人民币十几亿元。刘强东曾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解释自己的意图:“用户投诉个案中,有80%来自于物流体验。”当时刘强东每天都会看用户评价。他认为,解决用户体验问题,就能创造价值。

后来,京东物流又搞了GIS系统,用户可以在京东网站上看到自己包裹传送的轨迹。这仍然是缘于刘强东对用户体验的深切关注,因为“用户打来的电话中,有32%是问货到什么地方了,但客服人员往往说不清楚”。

疯狂烧钱惹来诸多争议,但刘强东不管这些,“211限时达”“当日达”,京东不断刷新着快递时效纪录。

“我们一直不为外界,甚至不为我们的投资人而改变我们的决策,只要做的事情有价值,盈利一定不是问题,”刘强东表示,“我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商业模式,为你的合作伙伴创造很多价值,为你的用户创造很多价值,结果你倒闭了,失败了,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执行出了问题,或者是我们管理团队出了问题,并不是商业模式出了问题。”

控权与放权

刘强东上大学时就创过业,他借家里的钱开了一家餐厅。由于还是学生,不能事事亲力亲为,他把餐厅经营权交给了大厨和服务人员,他给员工租了房子,规定客人剩菜剩饭哪怕没动过,也不许给员工吃,员工餐只能做新鲜的。他单纯地认为,给服务员最好的待遇,足够信任,他们就会好好地经营餐厅。可事与愿违,由于大厨和服务员中饱私囊,这个餐厅很快倒闭了,还赔上父母的20万元。

这次创业经历,对刘强东后来的企业管理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次对大学生的演讲中,他专门讲到“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话题。他相信,除了靠价值观还需依靠管理才能让人不犯错。

正是基于此,刘强东对于员工贪腐打击力度非常大,他不止一次公开强硬表态:“如果公司怀疑你贪污10块钱,就算付出100万块钱的成本也得把你查出来。”

有一次采访过程中,京东一个采购员与某IT供应商谈价格,结果报给刘强东,他二话没说,拿出计算器噼里啪啦算出一个价格,直接跟那部下说,你就照这个价格去谈。后者大气也不敢出,赶紧退出了办公室。

篇二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不能辜负的信任

回头来看,我人生的很多东西,其实在18岁那一年就已经决定了。

那一年,我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一上大学,就听说过雷军,他在《计算机报》上的一个采访,觉得这个人挺厉害的。很快,他回学校来做演讲,给了我几个印象。第一,他激情澎湃。第二,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一个词,叫管理。第三,他谈到和微软的竞争,说要用未来十年,再和微软来一次豪赌。下面掌声雷动,觉得不愧为我们的大师兄。

后来,我问我们同学,还记不记得雷军这个演讲,他们都说不记得了,可是我却记得非常清楚。所以,这就叫作因缘际会。2011年,雷军鼓励我去创业,给了我200万人民币的天使。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雷军的投资,还是你师兄给你的投资。

但是,也许我因此背上了一个巨大的情感包袱,因为雷军投我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华兵你知道吗,我觉得你有90%的可能性成功,但我也告诉你第二句话,我投过的创业者没有一个挂掉的。

我做车品汇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2011年7月,雷军投资了我。当时,他跟刘芹关系好,说好让刘芹后面跟一点,聊得也都不错,准备投。但后来,我这边termsheet和海外机构已经在做了,却感觉晨兴那边不是很积极,有点慢。

2011年12月的一个晚上,我在翠宫饭店跟刘芹聊到11点半。那天下着鹅毛大雪,我一出来,外面是一片雪白的世界,特别安静。我住在东五环,一个人慢慢开着车,时速20公里,最后到家已经两点多了。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我知道,没钱了。

我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我把几个核心的人拉到公司旁边的咖啡厅。我说,拿不到钱,怎么办。有人就撤了,有人说,我还是愿意跟你干,降点钱,挺一挺。那时候,慢慢开始有一些销量,一天几十单,但毛利只有30%,收入减掉运营成本还是亏损的。我说,公司做不成,要不你们各奔前程,我一个人继续撑着,公司要以最低的成本运作。

2012年春节之后,我把SOHO现代城的办公室退掉,搬到了东南五环汽配城里面。运营、库房、仓储都在那里,拿货也比较方便。人员一直在压缩,最多不到15个人。拿五千块钱以上的人全部砍掉,都拿两三千。公司一个月的运营成本10万块。后来,我自己还拿了100万出来。

一直到2013年底,整整两年,一直就是这种状态。我想在这里看看汽车后市场的机会,但也没有想通,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老实说,那段时间我是比较自卑的。以前做投资,我都在华贸和国贸的酒店里开会,很光鲜。现在急转直下,在汽配城和维修工一起吃饭。朋友们都知道我在创业,但那两年,我和整个互联网是与世隔绝的。我给别人打电话,说过来看看,帮忙出出主意,可人家都说忙,就是觉得你这项目不靠谱。说实在的,那两年春节我都没有回家。你还在苦苦挣扎,但老家的人都觉得你已经非常成功了,这里面有很大的落差。

那年夏天,我看《中国好声音》。平安最后唱完歌,说除了唱歌,我已经什么都不会了,我就想把这么一件事情做好。那时候我听这些话,是要流眼泪的,因为他们也是从最低潮里走出来的,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

我为什么特别感激雷总,因为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我。那是他做小米的初期,我们有时候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关于怎么管理,怎么节约成本。后来,他还把我的案例拿到一个董事会上讲,说你们成本太高了,要学学李华兵。

我自己非常清楚,这个方向坚持下去是有问题的。但你会觉得特别想用劲,特别想着怎么报答雷军。我从来都不敢讲这个公司是雷军投资的,生怕公司做得不好,毁了雷军的名声。后来雷军也说,你要不要换别的方向,我们也可以支持你。但我觉得,我不能死,我也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后来,为了这句话,我跟雷军交流过。他说,华兵你真不该有这么大的压力。他不断在给我减压,但以我做事的原则来讲,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我知道姚劲波一分钱没有时有多难

2013年7月,我剃了个光头,决定重新开始。我在微博上给李开复发了个私信,见了他一面。他说,工场可以给你一点钱。我说,我要换方向。我决定做拼车,然后把公司搬到了现在这个写字楼——因为这是58同城办公过的地方。

我跟姚劲波是非常好的兄弟。2007年,我在汉能资本做投资经理,在一个年会上见到他。他作了一个主题演讲,我去跟他交换名片,聊了一下。我们年纪差不多,聊得来,我也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就跟老板推荐,把他签下来,帮他做融资顾问的业务,具体由我来负责。

当时也没有花太大的精力,因为58同城还非常小。他们跟京东遇到同样的问题,恰逢金融危机,没人敢投。我跟老板讲,没人敢投,干脆我们投一笔,但老板不敢。

58的融资特别艰苦。DCM、华瓴都是我带他去见的。最后,他真的没钱了,我跟他一块见羊东。羊东批评了一番,这个那个的,让他很没面子。没办法,他们A轮的投资人是赛富,后来羊东说,你去找阎焱把,让他帮你想想办法。

到了后来,58同城账上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姚劲波卖了个域名,换了几十万出来给大家发工资。他们几个人就在旁边的咖啡厅见面,其他几个人都要走,姚劲波咣当就给搞哭了,说你们走了,我怎么办。我陪着他去吃饭,他心情特别郁闷,我是感同身受的。

我知道他那个时候有多艰难。你看,我现在办公室的装修已经算非常奢侈了,但那时候,就这一张桌子,他们可能有三个人坐着,而且每个人面前都没有电脑,只有一部电话,疯狂打电话。

后来,DCM投了他。过了那一关之后,再拿钱相对比较容易了。但大家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一面,艰难的时候,没人看得到。

姚劲波身上有一股劲。他跟我聊过,特别想把陈晓华从赶集挖过来。当时陈晓华在赶集特别不爽,因为杨浩涌从来不提上市。姚劲波就想了个办法,直接到赶集楼下给陈晓华打电话。最开始,陈都不接。后来姚说,我已经到你楼下了,你下不下来,你不下来我就上去了。

陈晓华下来了,在旁边咖啡厅见面。姚劲波口才也还行,搞定了。这是58和赶集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胜负手,因为这个人做流量很厉害,所有流量都是他做出来的。这个过程里,姚劲波说他当时说得最打动人的一句话是:对不起别人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你觉得跟谁干最有可能成。

另一个触动我的,是刘强东

2006年初,我刚进汉能资本,刘强东就找过来,说能不能融100万人民币,把哥几个工资给发了。又过了三个月,又来了,说能不能再融800万人民币。我们都没工夫见他,一直忙其他事情没来得及弄。

结果,京东是在做B轮的时候,找我们另外一个同事做banking。那次是我和刘强东第一次见面,也不熟,就寒暄了一下。他的B轮特别艰难,融了2100万美元,投前估值6500万美元。雄牛资本领投1200万美元,今日资本投了800万美元,梁伯韬个人投了100万美元。刘强东特别高兴,因为投前估值从3500万美元爬到了6500万美元。

所以你看,创业者有多艰难。那时候就是个白菜价,可白菜价都没人敢投。张颖也来我们办公室,说这个案子我们非常有兴趣,想投。但是左弄右弄,大家这时候不敢出招儿了,都憋坏了。

之后,我去参加一个VC的酒会,说我们最近刚刚close掉一个案子,就是京东,不容易啊,然后大家都是这种感觉。6个月之后,老虎基金以3亿美元估值拍了6000万美元给他。那时候,我建议老板要不要赌个200万美元进去,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他一看沈南鹏不敢投,张颖不敢投,几个大个儿的不敢投,他也就没投。

这之后,刘强东以10亿美元的估值又拿到了1.5亿美元。再往后,你想摁他也摁不下来了,就这么简单。

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参照物了。姚劲波今天市值40亿美元,包括跟赶集合并,我没有多羡慕他,但我知道他是从一个屌丝过来的,我亲眼见证了那个历程。

刘强东从中关村起步,这么多年苦哈哈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真的干起来了。怎么说呢?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我和姚劲波同年,以我李华兵的经验、资源、人脉,我真不一定会输给他。但这已经是金字塔尖上的人了,人家能干成,你为什么不行?

小结

我最害怕的不是选错方向,也不是个人不够优秀。而是很多人,每次开始一个事情,不到一年,他就放弃了。然后说,这个事情不行。很多人,就浪费了自己的一辈子,一直在第一年第二年的怪圈里打转。

我身边有钱的人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好的学校毕业,名企,高管,创业,成为高富帅。另外一种人是普通人,极其普通,普通到你看到他不会认为他有成为富翁的任何潜质。但是有个特点,就是莫名其妙找到了一个机会或者一个潜力的公司,坚被持逼做下去了,然后莫名其妙成了千万富翁。

战胜我们自己内心一蹴而就的心态,战胜我们内心对失败的恐惧。任何一个创造者,都在他的人生中制造过无数垃圾。永远不会有一次就成功的创造者,而只有不断连续创造,大量创造的人,才能最大概率地让自己的作品有成功的可能性。

篇三

另附16年前,他在中关村创业时的年会演讲记录及珍贵视频,那时候他的目标是,在2000年京东总营业额最少达到1200万,并让大家能进写字楼办公,公司招一个库管、一个销售员。今非昔比,令人恍惚。

我从2004年做电商到今年已经快12年了,回过头来看,过去这么多年,有一点我们可以预见,就是未来不管互联网怎么发展,出现什么样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概念,有一点能够确定,就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和国家可以打破经济的基本规律。

不管是在哪行哪业,发现一家创业公司能够取得成功,有四点最重要,而且这四点基本上能够判断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否有价值。

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根据我12年创业经历发现的一个基本规律,叫“一拖三”。

团队,人确实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做企业的想法都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好玩儿,有的是为了养家糊口,最早创业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

大学毕业到工作两年之后,我的创业原因也非常简单,我的外婆那时候生病在床,需要很多钱治病,钱都要靠自己家人筹集。其实每家都没钱,我们那儿除了米和面没有别的,为了给外婆治病,基本就是舅舅家、姨家卖粮食。农村一旦一个家庭有老人生病,特别是卧床不起,三年五年需要打针吃药,老实说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我就是想着赶紧创业,赶紧赚钱,不用让家里卖粮食,让外婆有钱治病。所以直到2004年做了电商之后,自己开始了解什么叫商业模式,一直到2007年,我才知道什么叫风险投资,才拿到第一笔融资。

2004年之前,我们做了六年的传统零售,那时候内部制定了一个“倒三角”的体系。今天在座的创业者可能看到过这个图表,京东商城用了十几年的体系,最底下的是“团队”,是最基础的。

今年,我们投资了几十家企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昨天,我们投资的一家企业关闭了,当然,并不是这个创业者自己的能力问题,确实是行业选择,对融资的把握,现金流的控制等等因素影响,作为一个初创企业,缺乏一些经验。我们相信,如果再有投资,我们会坚定地再给他钱,因为我们看好这个团队,看好这个人,他们都是一帮很聪明的80后,很能吃苦,很有激情。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团队都是最重要的。比如IT行业,我们都知道IBM,在1980年代、1990年代初的时候,IBM卖一台电脑/PC机净利润可以赚到一万块钱,他主要卖大型机、小型机,卖一个都可以赚几十万美金。但是1990年代PC机还是暴利的时代,所有包括咱们中国联想、宏基、戴尔等等都在纷纷做PC机的时候,IBM居然说要转型,要做服务,做软件。

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转型了之后,整个IT行业就只有IBM,虽然最近半年IBM也遇到了新的困境,我想他们还需要一次转型。任何一家企业,一般7年-10年都会遇到一次大的转型。

至少IBM在1990年代,整个PC行业非常有利润的时候,它就预见到了未来,转型做了软件和服务,这奠定了IBM过去20年的地位。在1980年代做IT的那一拨厂商里面,只有IBM市值维持了20年的高利润,为股东提供了丰厚的回报。为什么?核心就是IBM的团队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提前做出转型,找到行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如果说创业失败了,只有一类企业,就是跟政策高度相关的一些行业,靠政策吃饭的行业,失败了可能确实不是因为团队。而其他大部分企业死掉基本都是因为自己团队不行。中国很多企业经常会说,我这个企业困难是市场不好,消费转型等等,其实核心还是团队没跟上。

创始人对这家公司是要承担绝对的责任的,所以我也常说,如果有一天京东的业绩和增长不好,涨不上去了,业绩大幅度下降,往往都是我们核心管理团队,特别是以我为首的核心管理团队出了问题,跟不上发展的节奏。任何一个人的资源、能力是有一个极限的,每一家公司可能都有发展瓶颈的时候,团队很重要。

最核心的比拼是用户体验

不管做产品还是做服务,做硬件还是做软件,是在互联网还是传统行业,最核心比拼的是你的用户体验。经济发展了几百年,全世界任何一家公司成功的原因,都是因为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IBM就是如此,转型成功是IBM发现大企业有一个软件和服务的巨大需求,它的用户体验会做得更好,所以成功了。微软也是如此,苹果公司更是如此。

成本控制的基础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如果不能够把这个行业的成本降低,最后都是有问题的。大家可以看看,最近二三十年以来,全球不仅仅是互联网,还有传统的行业,比如航空公司,十几年来,航空公司几乎在任何国家都变成了包袱,投资航空公司的很少,航空公司资源很多,但是市值很低,大部分是亏损的。

结果美国出来一个新的航空公司,最近十几年,除了中国之外,全球航空公司70%-80%的利润都被一家公司拿走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别人玩儿了四五十年的航空业之后,通过它的管理,把航空的运营成本大幅度下降,给予票价很高的竞争力。

全世界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的第一个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京东集团做的商业模式——零售。贝壳的交换,物品和物品的交换,就是社会交换的过程,也就是零售的过程。大家知道,最近一二十年,美国有一家Costco,今天,我看到中国有家媒体报道这家公司为什么成功,标题写的是Costco把毛利率压到了10%。

这点跟我们过去资本市场很多投资人的理念是相悖的。从第一轮融资到我们上市,我有几个原则:第一,我的成本比毛利率更重要。当然很多人不明白,他们认为,所有公司毛利率最重要,谁的毛利率高就投谁,谁毛利率低就不投谁,看到我们商业模式毛利率这么低就全跑了。

其实核心不应该是看一家公司的毛利率,而应该看这家公司的成本。为什么把毛利率做到10%还赚钱,沃尔玛今天是24%-26%的毛利率,而Costco把毛利率压到了极致。如果把其它所有的新兴业务,与零售无关的业务全剥离,这家公司的费用率不到10%,因为它有巨额的会员费收益,它在全球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会员费。Costco的成功是因为把零售行业的成本,一下子降到只需要10%就可以了,而且能够获取利润,而过去整个行业需要15%-22%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四五年前,在微博上有很多人耻笑我,我那时候说过一句话,京东成本比毛利更重要,我希望能够把京东的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因为自己的成本降低之后,才有持续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如果成本没有下降,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低价,最后注定是死路一条。

效率太低是硬伤

四五年前,我说公司现金流比利润重要,核心说的就是效率。现在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成本,如果把京东金融、京东智能、京东到家,把云的投入,所有跟京东商城无关的新兴业务剥离的话,京东的成本也是不到10%。大家看所有的零售行业,比如,国美、苏宁、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等,他们的费用率至少是15%。如果京东把食品、书籍这些低值的东西去掉,只看电子产品的综合成本,加起来不到8%,跟国美、苏宁相比,我们的成本降低了50%-60%。

看一家零售公司最核心的效率就是库存周转天数。

国美、苏宁大概是一万多到两三万个品种,他们的库存周转大概是60-70天,京东在库管理的200多万个品种,数量是国美苏宁的100倍,但是去年,我们的库存周转天数却是30多天。

所以大家按照这个原则,你可以说,今天市场上成功的公司都是做到了四点,在优秀的成功的团队基础之上,你只要把用户体验,成本或者效率三者,至少做到一点,同时另外两点又没有减损的情况下,基本上就可以算成功。什么叫没有减损,千万不要说只要用户体验好了,你一定能成功。

我们最近在分析最火的O2O项目,很长时间内部一直是两派争议,我当时也是“怀疑派”,因为我一直算不过账来。比如上门洗车的例子,三个人,骑个小三轮,弄水骑到你家里去,弄半天,洗完走了。三个人大概一天只能洗两三辆车,本来你开到洗车店10-20块钱就洗完了,结果三个人跑到你家里,成本大幅度提升,效率大幅度下降了。有人说用户体验大幅提升了呀,但是你的好的用户体验是建立在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基础之上的,即使带来了一些利润,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很难成功。

再比如说京东,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用户体验很好,今天这么多人在京东消费,非常感激和谢谢大家。如果我们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一点,可以更简单一点,不用做几个快递公司,全部用顺丰发货,我所有的货都备无数,在全国弄500个库房,每个库房离你家只有500米,你买什么都有现货,15分钟送到家,出了问题全额退,这个体验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这样,你的成本大幅提高,你运营的库存周转天数大幅度拉长。光有用户体验的成功,最后并不代表我们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移动互联网很多创业者存在的问题,忘记了成本和效率,老是强调好的用户体验,以为有用户就能赚钱。

北京1000万一套的房子卖100万,再送你80万家电,还不过瘾,再送20万的京东礼品卡。可不是一天卖一万套房?十万套也卖出去了。是不是?你用户体验好了,但是这个能行吗?这样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吗?

你不管做什么创业,不管干什么,你一定要回归商业模式本身。

所以我还要再提一点,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有问题,短时间可能很好,出问题只会更快,因为很显然已经违背了常理。这就是我们今天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已经有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模式,是严重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常识的。

所以“一拖三”,团队、用户体验、成本和效率,希望各位创业者在设计自己的公司的时候都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你的团队有没有比别人强一点,你的用户体验有没有比别人好,有没有降低行业成本,有没有提升行业的效率。四点都做到了,我告诉你,终究会成功!但是如果有两点你不仅没做到,而且是比别人成本更高了,效率更慢了,即使你现在发展很快,我也建议你趁能卖掉早点卖掉。

  • 热门

  • 1小米穿戴连接不上小米手表185
  • 2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第三周国旗下讲话289
  • 3求一段感人肺腑的话419
  • 4林业的个人述职述廉报告293
  • 5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工作的岗位职责文本243
  • 6给初三考生的中考祝福语148
  • 7华为的励志创业史276
  • 8服装店创业经历355
  • 推荐

  • 1全班同学你点赞了吗?云南,同学177
  • 2到忻州先去雁门关还是五台山:想去五台山雁门关玩方便啦337
  • 3黄果树景区开发历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更新293
  • 4中铁十四局武汉7号线北延线:4月8日至9日湖北部分旅客列车恢复开行315
  • 5为什么高铁站有两个站房?5座高铁站房效果图来啦468
  • 6旧围巾的各种用途:旧围巾可以用来做什么220
  • 74大古刹和四大古寺:就在河北这座小城的闹市地带448
  • 8华为p20能不能升级鸿蒙3.0:系统鸿蒙3.0最新升级计划303
  •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