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人气:260 ℃/2024-03-24 03:55:16

《答谢中书书》极可能是梁武帝天监八年509左右,陶弘景给故友谢瀹之子谢览的回信。老师在教这门课的时候,如何设计教案,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课文知识点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1:《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 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 ,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篇2: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仅用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欣赏“美”上,而欣赏美的方法则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个人读、齐读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用情去读。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乐配画朗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水美。二初读课文,感知节奏美。

三再读课文,欣赏结构美。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五研读课文,体会意境美。六小结, 引发共鸣

七拓展延伸,驰骋想象。 八诵读课文,体悟情感美。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风景。播放风景视频,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学生活动:我知道,我来说。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

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由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背景情况。

出示幻灯片明确: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出示: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yù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四字句两字一顿。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①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问题一:“歇”、“颓”的意思。

问题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翻译。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活动:你言我语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要求优美流畅,师生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②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作者自己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四 朗读,品味语言美。

根据课件展现的优美图片大声朗读,把画面印在脑中,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品味语言的精练。

问题: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讨论,明确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五 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我来当导游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 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合作探究: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 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小结,引发共鸣。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七 拓展延伸,驰骋想象。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取 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八以背诵课文结束学习,体悟情感美。。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景 四时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晨昏之景 猿鸟乱鸣 动态美

沉鳞竟跃

总:抒怀 欲界之仙都

篇3:《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 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 之 美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 热门

  • 1柠檬泡脚有哪些功效与作用226
  • 2粉丝用英语怎么说457
  • 3六角星的折法434
  • 4新项目营销策划119
  • 5感叹的词语解释及造句238
  • 6家电部毕业生实习报告109
  • 7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318
  • 8答谢中书书翻译全文335
  • 推荐

  • 1兰州拉面为什么只煮半分钟就好了?兰州拉面为啥劲道好吃309
  • 2nba季后赛单场个人三分纪录多少:盘点NBA总决赛单场三分球最多的球员265
  • 3可口可乐会让你想到什么?为什么说可口可乐歌词瓶不是一次成功的传播战役325
  • 4iphone11摄像头设置,11的用户应该知道的摄像头使用技巧256
  • 5李敏镐同款灰色大衣:红衣的李敏镐气质散发283
  • 6教育学考研上岸成绩分享,教育学考研一战上岸首师大333
  • 7国内十大原创轻奢家居品牌:盘点一下各大家居品牌代言人308
  • 8各地对妻子的称呼排行:为什么不能随便称妻子230
  •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