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资料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资料

人气:265 ℃/2023-09-12 03:16:04

初一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了期末考试前夕的总复习阶段,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同学们一定要归纳重点。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第一部分

第十一 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一个封建治世 农业工具的创新:耧车

44.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建立者是:刘邦。都城:长安今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45.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主观: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客观:残破荒凉、经济萧条。

46.文帝、景帝时期:措施:以农为本,三十税一,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社会景象: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钱粮充足,国家实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识记汉武帝的画像,其与秦始皇合称“秦皇汉武”

47.汉武帝面临问题:①王国问题: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②士人到处游说,指责中央。③地方控制铸币权和盐铁,威胁中央财政。④匈奴骚扰北方,威胁国家安全。

48.解决措施:①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削弱诸侯;设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②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教授“五经”。

③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④外交、军事上:派张骞通西域;派卫青等反击匈奴,解决边患问题。

49.汉武帝的评价:①积极: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使汉朝达到鼎盛。

②消极评价:其穷兵黩武,加重人民负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思想自由发展。

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亡东汉宅院画像砖:反映了光武中兴局面

50.西汉灭亡: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东汉建立:25年,刘秀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

51.光武中兴: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整顿吏治;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52.黄巾起义:①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然灾害的影响。②184年,张角,创太平道。

53.影响: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打击了东汉王朝统治,出现军阀混战局面,走向三国鼎立。

第二部分

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意义:①交通要道;②经济通道;③文化通道。

54.张骞两次通西域前138年和前119年的意义:①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了解和往来;

②促进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开发;③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55.两汉对西域的管理:①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重新夺回西域,派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受阻,但开辟西亚路线。

56.丝绸之路的现实价值: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有利于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十五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秦朝高超的艺术:兵马俑、万里长城。

57.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西汉发明马王堆汉墓帛书;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58.造纸术的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教育的普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59.医学成就:①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圣。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②华佗:东汉末年神医。贡献: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创造了“五禽戏”。

60.西汉司马迁千秋太史公的历史巨著《史记》: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②价值:史学价值:为研究汉武帝之前的历史提供了资料;文学价值: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品质:秉笔直书、爱憎分明、公正记事

61.道教中国宗教:①184年东汉末,张角创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神仙体系初步形成。②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其与太平道教义相似,因此合称道教。教义:修仙、修道、长生等

62.佛教传入:①西汉末传入我国,东汉明帝传播,标志:修建白马寺。②影响:佛教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文学创作、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义:因果、轮回等

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局部统一 注:《三国演义》等文学创作既基于史实又高于史实。

63.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主要战役:①200年,官渡之战,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②208年,赤壁之战,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打下基础。

64.1官渡之战曹操胜的原因: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人才、谋臣众多;‚经济上:实施屯田措施,经济得到发展;ƒ军事上:军队战斗力高,火烧乌巢,战术得当。而袁绍骄傲自大,战术失误。2赤壁之战曹操败的原因:曹操:自大轻敌,不善水战,战术失误;而孙刘进行联合,以逸待劳,利用地理优势,火烧赤壁,战术得当。典故:草船借箭、借东风等

6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①220年,曹丕洛阳称帝,国号魏。②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史称蜀汉。③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王,国号吴。吴经营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第三部分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五胡内迁 中国历史上继秦汉朝后的第二次大一统

66.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洛阳称帝,史称西晋。280年,灭吴,统一了全国。

67.短命的西晋266~280~316年原因:①西晋贵族奢侈腐朽。②晋武帝分封诸王,导致晋惠帝时期暴发内乱“八王之乱”。③西晋政府欺压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导致人民反抗。

68.“五胡内迁”:五胡指:匈奴、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识记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五胡内迁原因:汉朝和后世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补充兵源和劳动力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

69.“五胡内迁”的影响:①积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及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历史的进步。②消极:但导致了民族矛盾加剧,为今后的埋下伏笔。

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统治

70.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

71.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都在建康定都,统称南朝。

7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开垦了大量荒地;兴修了水利工程;推广牛耕,实行麦、稻兼作。②手工业:缫丝、制瓷、造船、制盐等显著发展。③商业:城市繁荣,海外贸易频繁。

7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发展的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南方社会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

江南开发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83年,淝水之战——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74.淝水之战影响:①南方:东晋政局稳定,经济得到发展;②北方:前秦崩溃,北方再次分裂。

75.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意义: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76.北魏孝文帝改革:1原因:①顺应民族融合趋势;②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③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2措施:①494年,迁都到洛阳。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通汉婚最能汉化、穿汉服、改汉姓、学汉礼。3影响:①促进了民族的交融;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77. 民族融合的影响:“胡”“汉”观念、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了一个共同整体——中华民族。

  • 热门

  • 1大学生入职自我介绍范文精选197
  • 2欧式风格白色装修图片欣赏134
  • 3除夕夜简单英语作文并带翻译436
  • 4儿童发烧怎么办297
  • 5幼儿园安全工作总结文本最新319
  • 6有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最有名的借口的历史故事215
  • 7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168
  • 8鲁教版初三历史课文复习提纲470
  • 推荐

  • 1肯尼亚山旅游攻略: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最佳观赏地139
  • 2常用拍摄参数图解 3分钟学会使用AV档参数设置211
  • 3民生一卡通介绍,一卡通办民生事诸暨群众办事进入368
  • 4孕期出现3个症状别大意,别大意很可能是胎宝宝137
  • 5阳朔广场舞大全 厉害了,相衙镇乘风破浪393
  • 6打开搜狗地图变成腾讯地图,运营超20载搜狗地图将正式下线245
  • 790后偶像剧经典的回忆歌曲 那些年的偶像剧歌曲前奏一响162
  • 8新概念英语第一册lesson11-12课,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课文课件自学整理Lesson445
  •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