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2007年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人气:442 ℃/2024-05-05 16:27:11

经济税源调查分析报告近年来,我市经济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转暖的拉动下,取得长足发展,传统行业从小到大,新兴行业从无到有,朝气蓬勃。在经济快速稳健发展态势下,我市国税收入也取得了由94年不足3亿元到2003年的近8亿元的倍数增额。从经济到税收的税收经济观看,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税收的增长必然依赖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我们对我市近10年经济、税收调查情况看,虽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改革的阵痛和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磕磕碰碰,但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击:一、经济发展情况 从1994年以来的10年间,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10年沧桑巨变,目前我市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块头”壮大。国内生产总值(现价)由1994年的93.6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43.5亿元,年均增长13.8%。工业增加值由1994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33亿元,年均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4年的24.2亿元增加到2003年114.5亿元,年均增长16.8%。二是产业结构优化。经过1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由1994年的42.64:29.27:28.08(“一二三”)调整到2003年的23.67:42.29:34.03,呈现“二三一”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近20%,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占到经济总量的1/3,10年内比重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3%多,第二产业平稳增长,始终在经济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兴市战略初见成效.三是地方“财力”增加。1994年,我市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至2003年,则增加到18.6亿元,增长了2.7倍多,税收收入从39764万元增加到139699万元,增长了2.5倍多,但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却由1995年的80.35%下降到2003年的75.06%,呈现“税降费增”的局面。 二、税收发展情况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的国税收入也由1994年的28568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77027万元,年均增长10.43%。一是国税收入总量不断扩张。十年来,全市国税收入从1994年的28568万元,到2003年增长为77026万元,总量成倍扩张,规模不断扩大,净增了48459万元,累计入库国税收入约55亿元,其中近90%为地方收入,也就是说有近50亿元直接投入到了孝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之中。国税收入规模分县市从2003年完成情况来看,除孝昌之外,其余收入规模都超过了5000万,其中收入规模过亿的有汉川、应城、市直(含市直属分局和开发区分局,下同),分别达到了24204万元、14581万元、12193万元;云梦县发展势头较好,2003年已突破了7000万元大关,今年计划为7850万元。二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1994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27%,到200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5.42%,增加了0.15个百分点。三是国税收入保持占财政收入较大比重。国税收入历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保持国税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对保持财政收入的增长和收支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年来,国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最高达到58.36%以上,最低也保持在41%以上,平均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003年上升为45.22%,提高了4.2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1994年占38.82%,2003年上升为42.61%,提高了3.79个百分点。1994年汉川市税源共提供国税收入5833万元,占全市总收入的20.26%,2003年上升为31.42%,提高了11.16个百分点;而工业基础较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的区域,在税收上反映也较明显。以安陆为例:1994年,安陆市第二产业占该市GDP的36.72%,2003年上升为39.42%,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1994年占34.15%,2003年上升为34.69%,仅提高了0.54个百分点。1994年安陆市税源共提供国税收入4437万元,占全市总收入的15.41%,2003年为5783万元,占我市总收入的7.5%,从数量上看,仅增加了1346万元,从比重上看,下降了7.91个百分点。2、经济发展方向,决定了税源构成。从目前我市梯级税源日益扩张税源结构特点,突出表达了目前做强、做大企业,推出品牌、推出拳头产品的发展经济的战略思路。1994年我市提供国税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大悟烟厂、安陆棉纺厂、省化工厂、汉川电厂四家,四家提供的税收共占当年总收入的18.24%,基础上是普遍开花、普遍弱小的税源结构,经过10年的演变发展,在经济发展突出重点,特别是近几年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企业改制盘活,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大气候下影响,税源构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2003年我市提供国税收入过4000万元的企业就有汉新、汉元、湖北双环3家,1000万元至4000万元的有金龙泉啤酒(孝感)有限公司、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孝棉纺织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大悟烟厂、湖北省盐运站、供电、烟草7家企业,2003年全市纳税规模过1000万元的企业共提供税收收入33226万元,占总收入77027万元的43.14%,比1994年上升了近25个百分点。(三)从国税收入与相关指标比较来看,孝感经济发展尚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主要表现为,全市国税收入与同期财政收入、GDP联系起来看,所占比重呈下滑趋势,未能与同期财政收入、GDP增长保持同步。1、全市国税收入占GDP比重下滑。从全市国税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比较来看,国税收入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要慢;从国税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1994年到2003年,国税收入占GDP的比重总体水平只有2.42,1994年比重最高为3.1,总体呈现逐年下滑态势,2003年比重只有2.24。据相关资料反映,湖北省1994年至2003年国税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5.0、4.5、4.1、4.1、4.3、4.4、4.3、4..8、5.0。孝感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2点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中支农免、三税产品占较大比重,仅066基地军工企业、黄麦岭磷矿、双环科技、饲料等企业每年免税额达数千万元。2、国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下降。从国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来看,1994年占58.36%,至2003年逐步降至41.38%,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1994年为5.27%,2003年为5.42%,反而有所上升,这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国税收入和综合财力得到不断增强,但国税收入却相对滞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见表二);从全市国税收入增长速度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比较来看,1994年至2003年国税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要慢,财政年均增长14.9%,比国税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快4.47个百分点。3于实体规模小,内部管理不规范,给税收征收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也是形成税收与经济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一个区域经济是否活跃、是否有潜在能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至关重要。我市高新技术增加值在起点低、规模小的前提下难以撑起区域经济的一片天地。三是税收优惠与藏富于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我国“两税”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减免税的两个方面:一是开放开发型的减免,他既包括沿海、沿江、沿边地区,也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等等的税收优惠性的减免;二是扶贫救困性的减免,如贫困山区、三线转移减免,校办、民政、福利型企业减免,先征后退,即征即退,免、抵、调、退等等的优惠。随着这类企业的发展,税收优惠的额度在不断增大。2003年全市减免税额达1.7亿元。落实增值税起征点的政策,2003年减少税收1000余万元,2004年进一步提高起征点,将会影响税收减少1100余万元。四是非税收入名目繁多。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普遍表现为“吃饭型”财政体制,它一方面要求税收多收,另一方面又必须将应纳入财政预算的资金转嫁给地方部门自行解决,各类经济实体承担着税费的双重压力,超出一定范围的压力,就会形成费大于税,费挤占税的现象。五是统计数据内含“水分”。经济指标是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经济指标也是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形象,为宣染环境气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显示工作业绩,很容易在统计数据上下工夫,形成“水分”GDP。因此很难客观、准确分析税收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各种内在关系,也给我们寻找经济与税收合协发展的途径增加了难度。经济结构决定GDP结构,而GDP结构又决定国税收入构成。因此,经济结构对国税收入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受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孝感市国税收入增长难以与GDP增长保持同步。主要表现在:1、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也是经济总体实力提高的象征。孝感市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不断调整,取得了较好效果,结构顺序已由一二三转换为二三一见图二。先看第二产业:2003年湖北省第二产业比重为47.8%,孝感第二产业比重为42.29%,比全省低5.51%,基本相当于湖北省1994年的水平43.2%;联系第一产业分析,从1994年至2003年,孝感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由此42.65%降到了23.68%,2003年全省第一产业比重为14.7%,孝感高出了近9%;按钱纳里模型,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这说明全省平均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孝感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比较还属农业大市;其次看第一产业:孝感第一产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与国税收入增长关联度较低的无税或低税产值占了相当大的成分,即使这一期间第一产业提供的GDP由39.93亿元增加到了81.34亿元,净增41.41亿元,但对国税收入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却几几乎为零;再看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与国税收入相关的商业企业本身税收较少,增长不可能很快,并且饮食服务等快速增长部分,又与国税收入不相关联,反映到国税收入上总量上升,比重反而会下降。例如,2000年第三产业的GDP占GDP总量的比值为32.65%,2003年为34.03%,四年间上升了1.38个百分点,但提供的国税收入由20业,有计划分步骤巩固和充实第一产业,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要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创新能力,彻底改变第二产业高产出低税收的现状。要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到路网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配套设施建设,如水、天然气、电信、电力、有线电视等管网也要到位。2、树立经济发展观。税收来源于经济,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税收的稳定、快速增长。因此,作为税务部门要始终树立税收经济观,把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为税务工作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加大对高附加值产业的投入,着力培育潜在税源和后续税源。现阶段一是要立足现有重点税源,加大科技投入,运用高科技手段嫁接转化老弱税源,不断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机制转换,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盘大有限的经济存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3、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快改制步伐,努力培养一批在全省有地位的民营企业排头兵。要坚持以人为本,看准人才,为改制企业选准人才,把企业交给可靠的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4、抓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结构调整要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其关键在于新的生产能力的创造,在发展中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革和升级换代又成为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必须把经济结构的调整放在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上。5、强化税收征管,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首先,要加强增值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税收征管工作,对纳税人偷税、漏税等行为,严格依法制裁,增强税收收入增长的内在稳定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纳税申报制度,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加快税收征管中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同时要严格依法治税,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 热门

  • 1福建政法干警选词填空习题及答案492
  • 2芦柑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好处194
  • 3查找百战百胜的同义词157
  • 4非专利技术转让协议书范本240
  • 5动漫人物帅哥图片121
  • 6内蒙古赤峰2018年高级会计师报名: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正高级会计师人数2420294
  • 7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209
  • 8法医学是什么134
  • 推荐

  • 1踏板摩托车传动到底应该怎么保养?按这六种方法维护踏板摩托车常用常新489
  • 2微信零钱通10000块有多少收益:微信零钱通10000元一天收益多少390
  • 3ps里怎样用蒙版抠图,PS教程,Photoshop蒙版抠图利用快速蒙版快速抠图教程318
  • 4补充气血不足的偏方:7款食疗偏方调理血气不足127
  • 5国有林场发展和管理:四川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494
  • 6门窗玻璃适合用哪种?门窗常用的六种玻璃功能和特点130
  • 7餐饮新手选址最佳方案,干货,35条餐饮选址建议收藏细读300
  • 8苏州相城经开区2035高清规划图:苏州交通产业园在苏州相城元和街道正式开工372
  •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