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数卖的相关解读

一物数卖的相关解读

人气:466 ℃/2023-05-01 09:54:36

一物数卖,即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订立数个买卖合同,出售给数个买受人。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一物数卖的相关法律知识。

一、数个买卖合同之效力

判断一物数卖情形下数个买卖合同的效力,须以不同国家与地区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作为分析背景。我国现行民事立法,诸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均采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该模式特点有二:

一者,它区分债权变动与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基础,认为当事人之间生效的债权合同仅能引起债权变动的法律效果。生效的债权合同结合交付或登记手续的办理,方有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发生,此不同于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二者,它认为无论交付抑或登记手续的办理均系事实行为,并不认可在债权合同之外,另有一专以引起物权变动为使命的物权合同独立存在,此又异于物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在物权变动模式下,出卖人与前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后,如未为交付或办理过户登记手续,标的物所有权即未发生移转,此时出卖人仍为标的物所有权人,于此情形下,出卖人此后另行订立的数个买卖合同当为生效买卖合同无疑。

而若出卖人与前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后,即将标的物交付与该买受人或为其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则该买受人即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出卖人若再与后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因出卖人此时已非标的物所有权人,后订立的买卖合同即为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

如上所述,因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发生,须生效的债权合同结合交付或登记这一事实行为,而交付或登记并非独立于债权合同,实是债权合同所约定的合同义务内容。因此,标的物所有权能否发生移转,是出卖人能否依约履行合同的问题。

申言之,出卖人是否享有标的物的处分权,在逻辑上直接影响的是出卖人能否依约履行自己移转标的物所有权于买受人的合同义务,不能因出卖人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即当然否认出卖人与后买受人订立的买卖合同效力,亦即,出卖人与后买受人所订立的买卖合同仍得为生效合同。

二、标的物所有权之归属

确定一物数卖情形下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仍须从不同国家与地区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入手。在以我国为代表的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应依如下规则判断:

1、出卖人与前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并将标的物交付给前买受人或为前买受人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前买受人即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出卖人与后买受人订立的买卖合同尽管有效,后买受人依然不能据此取得标的物所有权。

2、出卖人与前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后,未为交付或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又与后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的,先取得标的物的占有或先办理完毕过户登记手续的买受人取得标的物所有权。

若数个买受人同时向出卖人行使请求权,要求出卖人交付或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应如何处理?笔者认为,数个买受人享有的债权系处于平等地位,并无位序优劣高下之分,应由出卖人自主决定将标的物所有权移转给何人,即由出卖人自主选择。

关于此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以债权平等原则与民法帝王规则诚实信用原则相冲突为由,倾向于否定“出卖人自主选择说”,《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9条、第10条即为例证。本文认为,《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为动产多重买卖确定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提供一定标准,固然有利于法院处理此类纠纷,但因这些标准既有悖于债权平等这一民法基本理论,亦不利于实现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故此,它们不仅无法达成司法解释起草者所期望的维护诚信原则、防范一物数卖的目标,反而对权利人的物权以及交易自由构成不当限制,增加了交易成本,实有害于交易秩序与安全。其实,我国民法现有规则足可防止出卖人恶意实施多重买卖行为,只是这些规则的作用未被正常、充分发挥出来而已,现阶段实无必要再确立一项违背民法基本理论的规则。

首先,前一买受人有权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赔偿责任,若法院在确定损害赔偿金数额时遵循完全赔偿原则,出卖人即会谨慎地考虑其违约后获得的利益在支付违约赔偿后是否尚有剩余,该剩余是否大于遵守合同时获得的利益,即所谓效率违约,否则出卖人绝不敢一物数卖。

其次,若前一买受人能够证明后一买受人与出卖人恶意串通,损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他还可以依据《合同法》第52条第2项诉请撤销出卖人与后一买受人订立的买卖合同。最后,依据《侵权责任法》第8条,前一买受人也可以就后一买受人与出卖人共同故意的加害行为而遭致的损害,向出卖人与后一买受人主张共同侵权的连带赔偿责任,即获得侵权法的保护。

3、在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标的物为动产时,依据我国《合同法》第133条规定,标的物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之时起移转。该项规则属任意性规范,允许当事人经特约予以变更。一旦当事人约定标的物所有权自买卖合同成立时起即移转,则标的物在所有权移归买受人后,出卖人仍占有标的物。出卖人此后又与后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并将标的物交付给善意的后买受人的,该后买受人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前买受人先前取得的标的物所有权即告丧失。

若标的物为不动产,出卖人与前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后办理预告登记手续的,前买受人的合同债权即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尽管出卖人与后买受人之间的买卖合同为生效合同,前买受人仍可基于预告登记手续取得标的物所有权。

  • 热门

  • 1关于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的赏析417
  • 2学士服颜色分类领口颜色有什么意义385
  • 3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金融1)专业版254
  • 4环境工程实习心得体会220
  • 5跑步对身体器官有什么好处317
  • 6小学生作文素材孔子的名言警句287
  • 7合同免责条款有什么法律效力287
  • 8公用企业限制竞争与垄断行为的相关公告109
  • 推荐

  • 1巫师三隐藏怪物:巫师3怪物背后隐藏的故事389
  • 2盛泽时装周在哪举行 2023盛泽时尚周时尚女装主题发布108
  • 3自驾延吉长白山3天2晚旅游攻略:延吉攻略五天四夜自驾长白山137
  • 4科睿p6显示器怎么设置?科睿P6显示器图赏4K超清画质443
  • 5瘦脸盘的正确方法 脸盘太大不自信教你瘦脸按摩法436
  • 6总有些惊奇的意外 总有些惊奇的际遇382
  • 7手机中有个特别耗电的功能:手机半天耗费一半电量420
  • 8大学生都穿白袜吗?体育生和白袜真的好配267
  •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