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州古城:晚潮,代州古城

时间:2023-12-06 11:37:02/人气:163 ℃

潮新闻客户端 黄岚

在濛濛细雨中,我终于来到了心心念的代州古城。到了这里才知道,这个“代县”只是当初汉时汉文帝刘恒代国的一个角落头,并非代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改设郡县,以郡统县。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辖三十七县,治所晋阳。代县始建县,名广武县,属太原郡。我这次来代县,是冲着代州古城来的,想当然地以为这古城就是刘恒的根据地。然而这是个美丽的错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诸侯陈豨的叛乱后,册立8岁的第四子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代县时为广武县属代国管辖。至隋开皇五年(585),设代州总管府,辖代州、忻州、蔚州、朔州四州。开皇十八年,以广武县名犯太子杨广讳,改称雁门县。民国元年,废代州,称代县,直属山西省。

靖边楼。

代州古城就在现在的代县。许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来看代州古城。印象中的代地,是边塞之地。当年薄姬带着刘恒来到代地,实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谁又能知道,被刘邦轻视的薄姬与她的儿子汉文帝,开启“文景之治”,竟又让汉家王朝绵延几百年。

的确,代县是雁门关内最后的一座县城。出了代县就是塞外,当年的王昭君就是从这里走出,通过雁门关,离开汉家来到胡地成为匈奴单于的妻子,那时的胡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内蒙。我大胆猜测,王昭君为何有“落雁”这美称,恐怕也是个美丽的错误,最有可能是从雁门关出而称为“落雁门”而来。

代县曾是个边塞县城,是重要的北陲政治要地、军事强藩、商埠重镇,具较高的历史价值。而今代州古城所留古迹不多,城墙也没了,除了文庙武庙外,就一座边靖楼,让人窥见曾经雄健的古城风貌。

边靖楼在代州古城的中心区域,意为靖边安民,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其具有古代戍兵警民的作用,因此又称“谯楼”与“鼓楼”。明成化年间毁于火灾后重建,大致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规模。当地人多称其为鼓楼,连小吃也是鼓楼附近的好吃。

登上靖边楼,雨亦小了。望远处,风云翻滚。其楼高四十余米,三层四檐,为砖木结构,巨木梁架,代县县城的建筑不能高过靖边楼,这楼显得非常雄伟,高大。南面楼上悬有“声闻四达”横匾,尺寸很大,高3米、长9米,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山西分守雁平道汤豫诚所立,号称亚洲第一木质巨匾。北面悬有“威镇三关”“万里长城第一关”两块匾额。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质鼓楼,也是万里长城沿线最高大的楼式建筑,被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

楼中有一唐代石灯台,曾有唐代铭文,即使在宋代被磨,仍依稀可见。脚下的青砖上刻着“官”字,可以想见当初建筑的巨大费用与艰难。在这些千年历史见证前,我们显得多么渺小。遂作一律《靖边楼》以记录这次登楼之感:

遥望风云聚散流,雨中拾级靖边楼。

狼烟燃起传烽讯,虎旅练成驱敌酋。

威镇三关声四达,名垂八极誉千秋。

却看灯塔唐时物,曾照疆场撼九州。

在楼中存有“代县”介绍,靖边楼与雁门关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是从北门上的雁门关。从代县县城过去要经过山路十八弯,一边是山崖,一边是悬崖,对面常常开过来装煤的大卡车,让人心理上有一种压迫感。而这是已经修得很好的国道了,可想而知,以前道路是如何的险峻。

作者在雁门关。

雁门关,在山西忻州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赵武灵王时期,为抗击边境少数民族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得匈奴其后10余年不敢侵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有“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从后腰铺驿站的游客中心换乘景区车辆前往雁门关,迎面是*********题写的“雁门关”三字,此是“名人壁”,有李牧、李广等名将及王昭君和亲等像。对面即杨家将群像,西侧是杨老令公为首的杨家男将,东侧是佘老太君为首的杨家女将。母亲和父亲将这组花岗岩石雕细看一遍,与他们印象中的杨家将故事一一对应,感叹着说原来这里就是他们主战场,他们都曾在此大显身手,为国立功,从各种小说戏曲中也能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他们的崇敬与喜爱。随后我们就到了明月楼,这也是进景区的检票口。这是进入雁门关的第一道关卡,在古时边疆关隘中常有明月楼,是人们借望月来思故乡之意。

父母在雁门关留影。

穿过民俗村与边贸街,我们来到了北门——雁门关。雁门关有东、西二门,都是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东)、“地利”(西)二匾。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父亲在此门前留影,突然也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

往前即南北方向的地利门,上建有宁边楼,穿过此门,发现楼的另一边挂着“雁门关”三字匾额,突然有种穿越历史之感。为了增加来犯敌人的难度,关前道路特意做成斜坡。我们走上城楼,攀登西侧的长城。这里的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最后是明长城,待清兵入关,长城也失去了此前的防御意义。眺望眼前的长城,蜿蜒在群山之上,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前方(天险门东)有高耸的雁塔,城墙开阔,长城一般平均高约7、8米,底部厚约6、7米,墙顶宽约4、5米。脚下的城砖有被踩踏磨损的痕迹,前方的长城上白云飘浮,人们三三两两随意攀登,欣赏着长城的雄伟与古朴。

下得城墙,我们继续向前,来到东门天险门参观。上有雁楼,坐西朝东,这上边悬着“中华第一关”的横匾,此处关道山路弯曲倾斜,地势险要,入关非常困难,当得起第一关的美誉。

纪念李牧的靖边寺就在东门外。1937年日军入侵时该寺被毁,复建后名为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代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的展览馆。镇边祠武安堂内供奉的主像就是被誉为“守关第一名将”李牧。而偃公堂内供奉的是镇守雁门关最早的大将——姬幸(号偃),他是西周文王第四十七子,武王之弟,因其镇守雁门有功,周成王赐其叔姬偃为“幸”姓,史称偃公,其后裔子孙世袭父职四代,从而成为全球幸氏之祖。

回来时,女儿觉得没有去长城的烽火台有点可惜,为不留遗憾,她一个人去攀登了长城垛口及烽火台。

想到了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雁门太守行》,写得豪情万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特别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站在长城上,似乎看到了虽然敌人如黑云压城,但战士们的甲胄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的样子,毫无惧色。中华民族在一次次的血与火的考验中,融合吸收,几千年来一次次地蜕变着,越来越强。

回来再次经过地利门(雁门关),看到关前的一匹马孤独地站在那里,默不作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

  • 1招聘者最希望看到的简历283
  • 2最后娶到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孩散文110
  • 3关于天空唯美的好句好段136
  • 4感恩父母优秀作文445
  • 5关于尊师爱师的名言228
  • 6抹不去的暖意的情感美文231
  • 7超短冷笑话段子237
  • 8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水平的提升论文407
  • 92022改款新款大众速腾几个版本:一汽-大众改款速腾选购指南455
  • 10用温州方言唱温州鼓词,温州方言鼓词296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