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优秀教案

《劝学》的优秀教案

人气:430 ℃/2024-05-17 18:09:3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 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 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 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 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 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 以 为 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 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 、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 热门

  • 1有趣的科学发现作文321
  • 2小学生励志的名人故事383
  • 3姓祝的男宝取名的方法492
  • 4梦见一片昏暗213
  • 5老人与海小学读后感453
  • 6经典搞笑的励志句子345
  • 7孤独小说家读后感|《孤独的小说家》读书笔记476
  • 8《劝学》的优秀教案338
  • 推荐

  • 1七针坊凤尾花拖鞋起针教程表 中间星星点点棉拖鞋图文教程168
  • 2社保卡有效期过期是怎么回事?社保知识分享社保卡也有有效期196
  • 3iphone掉到水里马上捞出来:iPhone掉入,海中460天122
  • 4正史中的关羽是怎么样?正史里关羽有许多性格缺陷119
  • 5黑鲨游戏手机全面介绍:黑鲨游戏手机宣布4月13日亮相166
  • 6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一二单元测试卷 人教2022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1114
  • 7连环画妈妈的故事:连环画丨妈妈只想听听你的声音285
  • 8亚马逊店铺怎么提高销量?亚马逊隐藏顾客信息卖家应该如何经营review448
  •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