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学的实践成果:研学旅行,构建开放型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时间:2024-03-01 05:55:25/人气:181 ℃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型的地理课程,通过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使初中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开展研究,是构建开放型地理课程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研学旅行的国内外研究与实施现状、研学旅行的应用价值;探讨了基于教材的构建模式;提出了基于研学旅行构建开放型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当前国内关于研学旅行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研学旅行基本情况的初探,如:滕丽霞、陶友华的研学旅行初探;陆庆祥、程迟的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

(2)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案例介绍,如:郑勇的“探寻水乡古韵 传承江南文化;李阳的博物馆与研学旅行。

(3)研学旅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提升策略,如:夏可军的研学旅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王雪的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分析等。

以上诸位在推动研学旅行普适化、提升国民对研学旅行的认知深度上有很大的贡献。但目前对于如何将研学旅行与学科相结合,尤其是在初中地理方面的研究是一大空缺,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研学旅行与初中地理在实践活动中的课程化策略。

研学旅行国内外实施概况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研学旅行的定义是由学校作为基层主体,根据学校地域特色、学科教学任务、学生兴趣指向等方面,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带领学生集体走出校外一定距离的体验式游学活动。

在日本,修学旅行被视作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促进修学旅行健康发展的机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改革趋势下,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近年来在我国掀起了发展研学旅行的浪潮,但大多实践活动由于忽视与学科的关联,使得研学的效应偏向“旅行”,学习方面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将研学旅行课程化至关重要。

研学旅行在开放型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一、目的指向性

初中地理具有综合性的尺度观,研学旅行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带领学生亲近社会、回归自然,在游与学的平衡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主体能动性

研学旅行不是导游讲解式的知识灌输,而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中生的注意力具有主动性,旅行时已经对课本有了初步的认知,在旅行中带着问题学习,主动将眼、耳、心、脑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优化,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成从“学会”到“会学”的思维转变。

三、实践启发性

初中地理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学具制作、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因此研学旅行中,鼓励学生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动手制作模具等途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构建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路径

基于教材的构建模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我们以初中地理课程四大板块为框架,围绕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理念,具体探究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导向与实施策略。

1.地球与地图

(2011年版)课程中地球与地图包含两部分:地球与地球仪、地图,此模块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在学习地球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天文博物馆、天文台、科技馆,在观看日食月食动态变化虚拟视频和星体轨道运行演示图之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其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此外在学习地图识记与判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山野游学线路,能够利用指北针在山中定向行走,并依据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够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全方位、立体化、发散性”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学习重点,通过研学旅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区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全球意识。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依托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大学国际教育机构、出国旅行俱乐部等作为研学基地,通过导游讲解,走访调查、观看视频了解各大洲各个国家的发展概况,能够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与高校里的外国学者沟通交流,了解世界文化特色,对外开放的合作与发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综合观。

3.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具有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区域要素的差异性和体系的整体性。如在讲中南部时可选取河南省信阳市作为研学旅行基地。信阳市鸡公山风景区不仅具有南北过渡性的自然景观,还具有南北交融的文化特征。学生可以在季节交替之际游学鸡公山风景区,这里既有针叶林又有阔叶林,既有常青树也有落叶树,初中生可以从视觉上感知植被的颜色、形态和长落对比;在感受南北两岸气候差异的同时,通过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学生可以了解到茶叶种植对于气候、土壤、地形等要素的满足条件,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区域的系统构成,提高举一反三的反馈能力。

4.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的基础。在开放型实践活动中乡土地理内容应选取以本乡、本县为主,在教学中选取典型实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实现课程本土化。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个主题,依托所在区域的乡村为载体,开展本土家乡的自然资源、人口交通、经济文化产业等方面研究;以中国最美乡村——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为例,初中生在走访调查中能够感受生态自然、体悟豫风楚韵,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人口流动与对外联系等基本情况,以地理的视角思维和方法从社会案例中解析出乡土元素,从而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1.研学三阶段之教师引导

研学旅行之前,教师应在课堂上明确实践主题,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合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为学生自主设计研学线路提出合理建议。旅行中教师与学生应交互式学习,通过随班讲解、实验其中、现场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和体验性学习,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情分析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旅行后教师应整合学生收集的代表性资料,将其完善到自我教学设计中,结合实践中学生出现的疑惑,安排合理科学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有效融合。

2.时空尺度下学生探索研学实践

初中地理课程由于时间短,内容多,常规教学中研学旅行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学生可结合课余时间的长短来调整空间尺度,进行校外拓展实践,提前进入实践学习环节。例如在周末和3-5天的假期期间,以省市县为研学目的地,围绕课程进度和内容安排,展开可操作性的本土求学活动;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参加高校举办的国际游学冬夏令营活动;以丝绸之路旅行为主线,学生可通过横贯东中西三部的陆上线路进行中国地理的实践学习,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游历亚欧非三大洲的世界地理探索学习等;课外时间的灵活运用,让学生成为研学旅行的主体,在实践中感知区域地理、乡土地理的自然、人文、社会概况,弥补了传统教育中“重课本,轻实践”的不足,也符合构建开放型初中地理课程的理念。

3.教材内容重塑与课外实践相融合

学生的地域分布与教材案例应用之间难免存在矛盾,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该合理融合地方资源特色,使教学更贴近实际情况。教师通过研学旅行对教材知识重塑整合,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研学活动基地,如在讲“聚落”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选择本土城市和农村两个目的地,使学生在本土化学习中掌握聚落的内涵、要素结构与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教材中任一区域聚落案例的理解;学生可根据实践体验,撰写某一知识点的课题报告,以演讲或讲课的形式在班级之间汇报交流,再次深入探究课程内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课堂的教学情境更具操作性、本土性、适用性。

通过构建开放型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将研学旅行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体系紧密融合,并实现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从而缓和当前研学旅行中学游失衡的矛盾。其次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生本位”地理教学理念得到积极贯彻,由单一理论学习到理论实践并重,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落实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推荐

  • 1事业单位的接收函258
  • 2写一封关于感谢的信360
  • 3吕蒙正的典故有哪些270
  • 4总公司和分公司的注册地址是否能相同293
  • 5玉麒麟的寓意292
  • 6炖羊肉的好吃做法有哪些423
  • 7肝脏不好怎么排毒帮助肝排毒的食谱422
  • 8脸上的黑头怎么去除332
  • 9幼儿园手工作品棉签手工:幼儿园创意手工棉签玩法352
  • 10关于阿根廷大豆减产的最新消息 阿根廷大豆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简析382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OON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